《霍乱时期的爱情》:620多个女人与一个女人
(2008-07-02 16:30:14)
标签:
娱乐 |
《霍乱时期的爱情》:620多个女人与一个女人
匆匆看过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才知道作者是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直不喜欢这位写有《百年孤独》的作家,他的小说,有太多的代言与笼统的概括,却没有细节。从他的小说里,我不知道他的国家是如何的,不知道他的国家发生的那种混乱的林林总总的战争究竟是什么样的背景,更不相信,他的国家的人民,就是那样近亲结婚,生出残疾的儿童的。总觉得那个国家的人民就如一群猴子差不多,完全可以乱交的。对不起,这就是读他的小说的印象啊。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作家的成功。如果看过这个作家所写的小说,依然不会对那个国家的状况与民众的心理习俗有着基本的了解,这样的小说,还有没有一点真实性,那么,这样的小说的意义又何在呢?
看了电影版《霍乱时期的爱情》,依然无法接受电影里的那种挂着爱情名义的性滥交行为。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在电影里都尽可能地删节去了,因为小说里的社会现实,只是作者叙述时的议论部分,没有介入到人物的情节冲突中去,比如电影有战争,在战争中,男主人公费洛伦蒂纳遇到了一个寡妇,那个寡妇完全像一头发情的母牛,直接脱衣上床,让懵里懵懂的费洛伦蒂纳失去了自己的处男身份。很难想象,一个逃难的寡妇,真的有着如此旺盛的性动力么?但是,这个寡妇并没有成为费洛伦蒂纳生命中的永远的女人,他们之间之后也没有故事发生,所以影片里的战争的来龙去脉,就完全没有深刻地影响到主人公的命运。试想一下,如果在另一部通俗小说的体系里,一场战争的发生总会给人物命运带来深刻的变化,甚至会产生悲欢离合的巨大转折。比如说《乱世佳人》吧,小说里的人物命运,直接是由战争决定着并影响着的。而在本片里,一场不知所云的战争,只不过是男主人公一次艳遇的契机与背景而已,而这种艳遇,据男主人公的统计,一生中竟然达到620多次,我记得费洛伦蒂纳在他的艳遇笔记本上记载的次数达到了622次。
影片的最后,费洛伦蒂纳已经七十多岁了,在五十年的时光里,欲发生与622个女人的上床机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是说一年要与十二个女人上床,基本平均下来,一个月欲与一个女人上床。
这就是一个男人的爱情。费洛伦蒂纳在失去了初恋之后,他的性生活保持着每月更换一个女人的频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概念。但是,如此密集的性事,却不影响男主人公以童身加冕自己,用费洛伦蒂纳后来对老年的费尔米纳的话讲,“那是因为我在为你保留着童身。”
这当然是一个放荡者的理论基础。为了爱情,他选择了放荡,而他的灵魂还是一个处男的身份。多么地美妙。就像曹操把头发与头分割下来,这位爱情的忠贞者,也把肉体与爱情分割开来,相当于“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流”这样的一种境界。整个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男人的纯真初恋,这是勿庸怀疑的,之后因为女方父亲的干涉,他放任自流,寻花问柳,以与女人上床为乐事,并乐此不疲地记载在笔记中,与我国某位著名的落马贪官搜集情妇的毛发与私秘体验有着相同的文化情怀。
电影里毕竟不可能交待所有的费洛伦蒂纳的笔记本上的女人,但是我们还是典型地看到了他轻而易举地把女人搞上床的记录点滴:一次在船上旅游时,路过一间舱门,从里面如狼似虎地伸出一双手,把他拖了进去,后来发现里面有三个女人,混乱之中,根本没有看清这三个女人的真面目。这样的艳遇,相当于我国笔记小说中写到的落魄书生被劫掠到大宅里,供奉于里面的女人终成“药渣”的故事。后来发生了战争,一个寡妇逃到家里来,在那种朝夕难保的环境里,寡妇却春情荡漾,在战火中完成了床上的战斗。之后,费洛伦蒂纳又路上搭上一女,用鸽子传书,成功地与这名有妇之夫上了床,只是他大意失荆州,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在情人的肚皮上用颜料写下了什么话,被女人的丈夫发现,一命呜呼了。还有诗会上遇到的女人,等等。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勾搭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小说中的年龄,电影里的那个女孩实际年龄要大一些),经常与这个女孩鬼混在一起,这个部分完全有一点《娜塔丽》的“一枝梨花压海棠”的意思了。
这个一直没有闲着在床上辛勤耕耘的所谓爱情上的“童身”,能让人信服地相信他有着深刻而真诚的感情吗?
值得注意的是,他心爱的女人费尔米纳在婚后,也遭遇了丈夫的一次外遇。在影片中的所有男人,的确体现了一种性交动物的本色。
在七十多岁后,费洛伦蒂纳成功地等到了自己初恋恋人的丈夫去世,便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持续不断的进攻,终于攻入了老情人的苍老身体的堡垒,赢得了真正的爱情。
但是,这样的爱情体系,能否打动人,感动人?可能在小说中,它注重的是人物的心理的轨迹与曲线,尚觉得这样的爱情还能合理地存在着,一旦变为可视的形象,当充斥在银幕上的是肉体的原始功能的时候,再去声言灵魂里一直存在着爱情的纯真的时候,就无能如何令人难以置信了。
这可能是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必然遇到的失败。从这个电影来看,它的爱情故事太简单,太俗套,而它对爱情的理解,因为把爱情抽离出小说里的庞杂的精神意象之后,便成了最通俗的小说故事里的直截了当,也注定使这种爱情难以产生出什么深度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教训,一个通俗小说里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可能比一个深刻的所谓经典名著来得还要深刻。
看过这个电影,只能得出哥伦比亚是野蛮人的看法,里面的人物,从男人到女人,都不讨人喜欢,包括那个女孩的父亲的势利眼,男孩的借乱交来达到对灵魂童真的坚守,而女孩在爱情面前也没有显现那种祝英台式的执着。这样的故事,在见识过无数的经典爱情的胶片世界里,未免显得太平淡了,在没有作者的生花妙笔的拯救之下,整个电影必然是一种俗套的无聊之作。
0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