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威尼斯电影节 |

威尼斯电影节谁主沉浮?
半个月前,在本报发表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前瞻”中,我预测《色·戒》极有可能获奖。尽管该片在电影节上公映之后,评价并不是很高,但《色·戒》还是排除万难,获得了金狮大奖。授奖现场公布结果之后,曾经出现了不谐合的口哨声。然而,非议、争论与质疑,恰恰是文艺类评奖的魅力之一。因为艺术奖项与其说是真正的艺术的对垒,倒不如说是评委们口味、心态的角力与取舍。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各个奖项出来之后,看似是张艺谋为首的七个导演在那里呼风唤雨,指点江山,但是,我总感到,在张艺谋等七个评委后面还站着一个更为关键的教父级人物——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正是这位连任四届的电影节主席,从数千部的影片中,百里挑一地选出了二十多部参赛影片,让七个导演站在前台上,在他螺丝壳里做起有限的道场。张艺谋们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在如来佛的掌心里斟酌来斟酌去。张艺谋率领众评委可以唇枪舌剑七个小时,逐个落实奖项,但是到最后,张艺谋还是得惴惴不安地像小学生一般地去请示马可·穆勒主席,打电话给他,问这样的结果是否合适,马克很有一点用人不疑的风度,说,你们只要按照艺术的品质来评价就可以了,不要考虑其他的。今年是马可·穆勒担任电影节主席一职的最后一年,回顾他任主席的四年期间,有三年获得金狮奖的影片都是华语影片,从中我们不可以看出这位电影节主席在幕后的导向性吗?别了马克后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否还会是华语电影的福地?这是大可存疑的。让我们静等一年,明年的这个时刻自会见分晓。
电影节评委会在选择进行时,还不得不考虑到各个奖项对参赛电影所在国别的平衡。在本届电影节中,我们就鲜明地看到了最终奖项在参赛国之间的平均分配意图。中国(半个金狮奖与中国有关)、美国(最佳导演银狮奖)、俄国(荣誉金狮奖)、法国(评委会大奖、最佳新人奖)、英国(最佳电影剧本奖)这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无巧不成书地分摊了电影节的重要奖项,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在这种奖项的平衡中,有没有一种“重在参与”的潜在理念在起作用呢?而张艺谋深受国学中庸的传承,是否也是延续华人担纲评委会主席总会让电影节弥漫着一种皆大欢喜的传统的终极原因呢?就像王家卫在戛纳电影节任主席的那一届,一下子生出5位影帝,6位影后,而本届电影节安慰性质的荣誉金狮奖照顾到俄罗斯大国的地位,评委会大奖再演“双黄蛋”,都似曾辨识出平衡心态在评委会抉择中的烛光斧影。纵观历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重要奖项,很注重在不同国家电影之间的平衡性,大有风水轮流转的意味。近三年金狮奖为华语片所垄断,打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传统惯例,但也变相地证明了电影节主席个人口味赋予评奖的主观影响。
究竟如何看待本届电影节中好莱坞的大获全胜?如果说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以其排山倒海的气势,不屑除它之外的其他电影的话,那么,欧洲的三大电影节,几乎也以同样的不屑,显现出对好莱坞电影的傲慢与偏见。在欧洲电影节彰显自己艺术上的清高的时候,其实好莱坞从某种意义讲更完美地将艺术与商业融为一体,即如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些被视着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如《暴雨将至》中的段块结构,《生命的圆圈》中的环索结构,在好莱坞电影《撞车》、《通天塔》中也有着出神入化的运用,一点不逊色于所谓的艺术电影。威尼斯电影节对好莱坞的接受,看似是对好莱坞的投降,但从另一角度讲,正体现了威尼斯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给予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影基地以承认与肯定,这未尝不是让威尼斯电影节与时俱进、把握世界电影主流的一种明智选择。
谁主威尼斯电影节的沉浮?这是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电影节主席、由主席确定的评委及选择的影片乃至全世界的电影主潮讯,一起波撼着威尼斯水城利多岛的岛弧,激起几许起伏的涟漪,在沉与浮中,落定今年奖杯宿主。有遗憾,有质疑,但这就是电影,这就是电影节。威尼斯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