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八卦梅兰芳陈凯歌 |
《梅兰芳》拍出来有人看吗?
由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在经过了前期演员选择、当选某网站“最具烂片气场”荣誉等诸个风波之后,终于于近日开机了。据报道,该剧采用了秘密开机的方式,但既然是秘密,报纸上后来又报道出来了,那么,这应该属于泄密事件了,可见,《梅兰芳》的秘密开机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彰显身份的行为,其动机与“欲盖才能彰显”的心理机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不管怎么说,《梅兰芳》剧组对这部剧是很有期待的。但是,现在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剧组在投拍该剧之前,有没有对该剧的市场前景作过调研?
近日,在搜狐网站“10部华语大片最具烂片气场”的调查中,《梅兰芳》以高比例独占鳌头,这一结果很让人难堪与懊丧,也让影视圈内的仁人志士颇为伤感一回,大意是指中国电影难拍,一部还没有拍出来的电影的预期就如此低迷,实在是令人百感交集。
现在《梅兰芳》剧组似乎没有受到这则消息的影响,按部就班地准时开机了,大有无视市场预期而动的执着与坚定。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毕竟中国电影需要的就是这么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这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
但是,《梅兰芳》剧组有没有考虑过市场将来如何回报自己的产品?也就是说,《梅兰芳》一剧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日后投放市场的反响如何?该剧组的执着应该肯定,但剧组有没有借网络上对该剧的负面反馈的契机,进而去对日后该片在市场反响作过明确的调研与论证?
好莱坞电影业与我们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在拍摄一部电影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论证。这保证了好莱坞电影始终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像《越狱》第二季推出后,市场反馈来的消息是收视率平平,于是续集一直延期拍摄。而我们中国电影近年来一直缺乏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拍的辛辛苦苦,最终放的却平平淡淡。
就《梅兰芳》而言,这次网络上的调查虽然结果令人难堪,但实际上是一种宝贵的市场调研实盘,透露出来的信息耐人寻味,折射出该片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看看《梅兰芳》的目标定位,当今文化圈内,京剧的低迷是有目共睹的现状,一个京剧演员的生平事迹,能否具备题材蓝筹的吸引眼球效应?这个答案是任何人都可以分析出来的。再说,传主梅兰芳与现在所隔的年代太近,传主的后人对男主角黎明的相貌都要指指点点,那么,这部电影还可能给予编导以什么样的发挥空间?从陈凯歌的创作生涯来看,他似乎还没有掌持传记类题材电影导筒的前科,对这一题材“带着镣铐跳舞”的困难还没有身同感受,他将如何在真实与艺术之间不至于陷入左支右绌中难以自拔?这一切都是陈凯歌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当然,陈凯歌最为成功的《霸王别姬》就是反映了京剧演员的生活,但是这部电影剧本出自香港作家之手,虚构成份多,相信影片中的断臂暗示如果出自当时的大陆作家手里,估计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可以看出,《霸王别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它的虚构定位,这无疑为陈凯歌大展拳脚提供了可能。但现在《梅兰芳》的限制与禁区太多了,最坏的可能就是市场及传主后人都讨不到好。
常言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但现在看来,《梅兰芳》看似没有什么敏感的话题,但里面的操作难度仔细分析一下却是相当大的。网络上先期反映出来对该片的极端不看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某种市场的集体意识。这些声音虽然有给人不愉快的一面,但却可能折射出市场本身的终结意向。在影片立项前重视这些看似不够祥和的声音,对电影的开拍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