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三是日本鬼子的人的高尚精神。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鬼子的印象。身穿黄狗皮,头戴膏药帽,走路罗圈腿,留着小胡子,是我们一直接受的日本鬼子的印象。但是,这些鬼子的形象,更多的是带有想象与丑化的成份,看看《男人们的大和号》中的日本鬼子吧,可谓是有情有义,有礼有节的天下最好的男人。电影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塑造了人物身上的人情味与人性的精神,来达到它的煽情效果。
影片一开始,表现少年兵进入舰上的时候,受到了班长的虐待。这时候,宇田守出现了,他教训了班长,称“殴打士兵,赢不了战争。”在他的努力下,那个班长保证以后不再殴打士兵了。影片中的训练段落,有了这么一个冲突之后,塑造出了一帮兄弟连般的日本鬼子形象。看看我们中国电影中经常采用的漫画式的日本人的形象,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人有其凶蛮的一面,但是,更有着良知的理性的一面,而且最后理性占据了上风,通过自我调节,建立了温情的友谊。影片中的这种结构颇像《兄弟连》开始时的训练段落,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日本兵休戚与共、共同抗敌的高大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很多细节表现了士兵们之间的互助与友情,感受到士兵之间的相互关爱与友谊。比如,西哲上陆后,没有家可去,神尾便带他到自己的家中,西哲十分孝敬父母,把省下来的钱寄给了家里。士兵们宣誓的时候,对故土的那种恋恋之情,对母亲的深情呼唤,等等,电影通过一切手段,把这些士兵身上的人性与亲情展现出来,以期达到打动人心的目的。
有了这些高尚精神的描写,加上前面的保家卫国的主题,以及女人们的独特抚慰作用,电影达到了一定的煽情效果。
但是,毕竟世界人民也不是傻瓜,这样的充满自恋的日本电影,在外人看来,就像看一出笑话一样。电影的回避,可以看出它的软肋所在,特别是它顽强地回避战争目的,正说明这个战争的来历值得怀疑。从电影的回避中,我们倒可以更加醒目地看清这场战争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从技术来看,影片的结构比较松散,镜头也乏力,战争场面处理很有问题,摄影机一直从舰外的角度,表现舰上日本士兵的抗击行为,使得战争场面的镜头非常单调与局限,缺乏反打的镜头展示。所以,士兵们在镜头前的忙碌与战争镜头,就像一场室内剧的表演一样,缺乏一种现场的真实感。日本电影在真正还原战争的表现上,可以感到已经落后于韩国电影了。这不能不令人感受到日本电影处于一种总体退步中。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