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的学生,据说是汾阳的中学生。因为是安排的,且无法进入首映式,之后发生了骚乱。当然是小小的。
张艺谋与贾樟柯该好好吵一架了
文/红警苏红不懂爱
这一次张艺谋与贾樟柯斗起嘴来,很有一点像是武侠小说中写的“隔物传毒”一般,并没有直接的拳脚交锋,而是通过媒体这个中介物,传过来发过去几句带毒的对话,但可以看出,两方都使足了劲,把内力不遗余力地发了出来。从初步的对掌结果来看,贾樟柯似乎被震得向后倒退了几步,因为很明显,贾樟柯在寻找外援了。按道理,贾樟柯是最先的挑衅者,自从《三峡好人》获得金狮奖之后,他一直在抵毁《黄金甲》而显示出自己思想的尊贵,典型话语是:“在喧嚣的商业片的包围中,在太多以黄金为名的影片的轰炸下,在娱乐为主的氛围中,中国银幕正在丧失思想力,这是非常可悲的。”在他的潜意识中 ,《黄金甲》代表着媚俗的外表,而他代表着深刻的思想。
张伟平与张艺谋的反击,更像是抽空回敬一脚,毕竟现在张艺谋是守势,对贾樟柯的攻势稍稍挥挥佛尘即可,但显然贾樟柯已有很受伤之感。
于是,贾樟柯开始上纲上线,除了正襟危坐地发出“正在考虑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威胁,他还将张伟平可能诬蔑他的“相关言论我已通告另外的当事人马克-穆勒先生以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就像一个小孩与一个武术高手对了一掌后,立即很伤心地说,我要告诉我的哥哥。我很喜欢张伟平的回答:“我们更不在乎贾导演向老外汇报什么。”是啊,我也觉得是这样。你有委屈,但犯不着向口口声声地向老外去诉说吧。本来就是吵架嘛,吵架时偶一夸大其辞,也是战术手法之一,抱着人家吵架时的意气之语,向洋大人叫屈,这不但不会博得同情,反而会让人家外国人看咱们的笑话吧。
个人感到,张与贾吵架不是早了,而是迟了,他们早就该吵了。其实,张与贾拍电影,并没有路线的不同,他们拍片时选取的道路是相同的,相似点大致有三:一是电影节路线。贾樟柯过去是很看不起张艺谋走电影节路线的,在未获奖前,他曾经说过:“我们这几个人对电影节都不是太在意,反而是他(指张艺谋)比较在意电影节,一有点事情就反应那么强烈。”而一旦获奖了,贾的口气就变了,《三峡好人》获奖后,他就说:“对我来说,我还是非常惊喜的,我觉得幸福来得还是比较早的。”所以张伟平看穿了贾的心态,说:“不就是拿一金狮吗,我们又不是没拿过,都是我们拿剩下的。” 可见不同时期,贾与张都很看重电影节。二是艺术片路线。张艺谋名声大振,当年获奖无数,是他的影片的艺术性。而贾樟柯现在抓着的也是他的艺术性。三是伪现实主义路线。张艺谋电影当年一直被人诟病为丑化中国人,而贾樟柯电影走的更远,里面的中国人整个是一个缺乏生气的木讷与愚笨。贾以反映中国现实与拥有思想力自居,但是里面的懒散的中国人凭什么就代表艺术?就映射着中国的现实?就有一种深邃的思想力?
在张与贾并没有真正本质差距的情况下,他们愤愤不平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电影的票房了。其实,贾樟柯今天的路线,就是当年张艺谋的路线。如果张艺谋仍然拍贾樟柯这样的电影,可能还会被认为有思想性,有艺术性,而张艺谋走向了电影的真正的本原层次,他获得了巨大的票房,但他的思想弱点也暴露无遗,尽管如此,张艺谋的方向才是中国电影的方向。如果有一天贾樟柯也拍张艺谋式的商业大片,他是否有铁定的把握,自认为他的思想可以支持他的商业大片?看看他拍的《世界》这类的影片,并没有看出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思想。所以张艺谋与贾樟柯的吵架看似是一个个案,但却反映着中国电影选择什么样的娱乐方式问题。我们并不说这两个人吵架反映的是两条不同路线的斗争,而仅仅是娱乐方式的争论,就是因为张与贾思想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对电影的商业态度是否承认的问题。这一点,张艺谋要比贾樟柯先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