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的幽灵是如何作祟《夜宴》的(下)

(2006-11-13 14:01:09)

冯小刚的幽灵是如何作祟《夜宴》的(下)

 

 

就拿《天下无贼》而言吧,这是一部最不像冯氏风格的影片,但是当影片中范伟扮演的火车上的劫匪出现的时候,冯小刚不是强化那种对立的矛盾,而是让劫匪极其个人化地搞笑了一下。冯氏总在这些本该尖锐的冲突中,忍不住恶作剧地跳出来,化解生活中的本质上的对立。

 

这造成冯小刚电影中的矛盾,都是很难上紧发条的,冯小刚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等影视作品中,有什么冲突呢?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都是人物的众口一词的对话,所有的人物,承载的都是编剧冯小刚的信口开河的调侃性语言,这实际上形成了王朔与冯小刚流派的那类电影作品中,人物都极其雷同而平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用同样的口气与腔调说话,近期王朔编剧的《梦想照进现实》里导演与女演员其实完全用一个腔口在说话,冯小刚过去的电影也有这个毛病,这使得冯小刚电影中的矛盾冲突,都被雷同的如出一辙的语言所遮掩,使得语言成为电影中的最强音,而语言的过度磨擦,让情节冲突退居其次,变得麻木不仁了,就像一个人经常性地挨骂,以后不管什么激烈的言语,都不能使他有反应了。冯小刚电影中的强大的语言,充分使人物过了一把嘴瘾,但是,实际上的矛盾冲突反而疲软乏力,无法环环相扣,更缺乏跌宕起伏。

 

这个毛病,在《夜宴》中,终于因为影片的戏剧性冲突的结构方式,而暴露无遗了。影片中的这种生死对决,是冯小刚以前的电影中从没有涉足的,但在《夜宴》中,生死较量却每时每刻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冯小刚继承了政治性的刺王的主题,但让这一主题纯粹概念化地走了过场,根本不是让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格,自然地发展到最终的情节。《夜宴》是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但在关键的感情冲突上却毫无相似之处,王子复仇中未涉及阴谋的爱情线索,在《夜宴》中成为了阴谋的一条重要线索。矛盾作了彻底的改写,但人物性格却没有应有的充实,于是,影片中的所有的人物,都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为权力而角逐、而绞杀的符号,现任国王杀死了前任国王、婉儿杀死现在的国王、太子欲杀死叔叔、殷太常欲坐收渔翁之利、而大功告成的婉儿却被无名飞刀刺中,这一切,都按照一种概念化的模式,连环套地出现,影片展现出一种雷同的人的欲望,就是人心都是追求权力的,都是利已的,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欲望去走向了你死我活的一面,影片只是从鸟瞰的角度,展现了这样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碰撞过程,而对每一张牌的动机,却没有作出明晰的概定。整个电影中的人物是坍塌的,性格是飘忽的,太子的复仇动机太明显,却没有佯疯作傻的机智与隐忍;婉儿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影片中人物本应该拉开差距的动机,都被唯一欲望的相同驱动力左右着,使他们无知无识地内耗着。如果电影仅仅展现出这样的一种黄雀捕蝉的机械性残杀的内容的话,那么,电影显然缺乏一种人性的深度。这也是电影中人物简单而浅薄,只是承载了一种符号,而没有深刻内心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的华彩的语言,也削弱的人物性格的刻划。冯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的喧宾夺主现象,在本片中再次发作。当每个人都用同样的节奏,同样的丰满,同样的冗长说着大段书面语的时候,实际上,真实的内心被有效遮蔽了,每一个人物都成了词不达意的俘虏。影片中的人物对话,完全是一种嘴皮上的训练,却难看到真实的内心想法,于是语言与人物性格脱节,使得语言游离在人物性格之外。这样的毛病,恰恰是冯小刚过去的语言类电影经常所犯的毛病,但是,这种毛病落脚到戏剧冲突的影片中的时候,语言就会干扰到影片的性格冲突,使人物无法具有的一种此时此境的真实感了。

 

第三,影片烙印着冯氏电视剧的冗长风格。冯小刚是拍电视剧出身,而且是语言类电视剧出身,这使得他在拍电影时,也不注重段落之间的跳跃。在他的电影中,如果不让他把人物的语言过把瘾,他是不会让这一段结束的。在《大腕》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纯粹为显摆人物对话的冗长段落,在《手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冯小刚不让人物过把嘴瘾,是不会让那一段结束的。

 

在《夜宴》中,我们看到,冯小刚处理人物对话的时候,就是让人物沉吟着,拖拉着,半天挣扎着一句台词。整个影片虽然时间很长,但场景段落并不多,在这些段落中,冯小刚根本舍不得大段的割舍,而是让人物有头有尾,尤如电视剧一般,造成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极度的缓慢。比如影片中国王让太子出使契丹段落,此语一出,这一段落本该已经结束了,但是,冯小刚还舍不得,又让婉儿出来叮嘱一番,下面还没有结束,又让青女出来,表示愿于太子同行,这一段落,简直雷同一出话剧一幕的长度。冯小刚根本不知道通过省略与跳跃或者改换场景,使影片的节奏加快,提供观众的视觉快感。而本片在视觉上,也是对冯小刚过去的那种过分倚重谈话的电影语言的严重考验,冯小刚拍这样的电影,总有一种小马拉大车或者赶鸭子上架的不适感,冯氏过去的电影一直不注重镜头的作用,完全是先语言后视觉的拍片习惯,在执导本片的过程中,冯小刚后劲不足,镜头处置无方,给人一种不爽的镜头调度感。

 

因此,我们可以说,《夜宴》虽然披着古装、披着戏剧性的外衣,但其成败得失,都有着冯小刚一贯的风格在暗中使劲。冯小刚如何在戏剧类的影片中突破自己,关键也应该是对上述三种局限性的超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