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复兴又再次荒芜的郑家山谢公岩
(2025-02-03 08:51:12)
标签:
文化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10几年前,我根据相关史志的记载,先后多次到郑家山寻找谢公岩,因当时山体被一个单位的围墙所遮挡,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昨天我到襄城环城路再次途经谢公岩时,只见随着单位的搬迁,围墙虽拆除,但是树木遮掩,山脚下杂草丛生,很难发现郑公岩,给人一片荒芜之感。
据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凤凰山,县西南五里。梁武帝立寺其上,今废。有洞曰谢公岩。宋谢庄任襄,暇则出游于此。明知府徐咸表章之。襄藩宗人朱华南饰以亭谢。知府冯若愚撰《谢公岩表》。”从这一段记载可以得知,在凤凰山上,有一个洞叫谢公岩,梁武帝曾在山上建寺。六朝宋代谢庄镇守襄阳时,闲暇之时经常来此游历。
不过后来这座山又改叫郑家山了。1983年的《襄樊市地名志》(襄樊市地名志领导小组)记载,郑家山,“据《襄阳县志》记载,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墓初葬于城西龟山,后改葬城南仙人洞,故名。山北段岩石陡峭,并有石灰岩溶洞仙人洞,下有谢公岩,六朝谢庄曾游此,峭壁之下有断崖悬出,形似虎口,其石壁上有摩崖数处,因年久风化,不可辩认。”
年代久远,历史沧桑。因被某单位围墙圈在院内,很少有人能一睹谢公岩和仙人洞的真面目。后来有一段时间,某单位搬迁,围墙拆除,谢公岩又重新进入公众的视线。但是现在又却是树木杂草遮掩,再次荒芜难以识别。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代陈郡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襄阳县志》云:“宋谢庄镇襄阳,每暇辄游此岩,人遂名为谢公岩、谢庄洞。”《古今图书集成》亦云:“谢公岩在县西南五里,昔谢希逸曾游于此。”除此之外,尚有碑、文等载籍可证。《谢公岩碑》为刘睈撰立,《谢公岩表》为冯若愚所作。冯文写道:“岩在岘麓间,若布楹欹,若卧甕礧,若落悬削,若突、若砥、若撑、若劈,极态尽状,不可名喻。蒙翳蔽亏,根干砑亚,路穷望极,不辨土石,则又大奇矣!”
十几年前我费尽功夫,入得洞来,果然是“若突、若砥、若撑、若劈,极态尽状,不可名喻。”难怪谢庄会“每暇辄游此岩”,又引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写诗作赋。明代“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曾在襄阳四年,留下了不少诗文。他在《登谢公岩》中写道:“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从诗中看,襄水、檀溪、汉水汇合后在此绕城经过,水在郑家山脚下,洞在岘山北麓,山、水、城、洞、岩,构成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人文山水画。
谢公岩风景点,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荒芜又多次复兴。据冯若愚《谢公岩表》,仅明代就有数次。嘉靖三年(1524),“前太守海盐徐公一表彰之。越六十年余偶一寓览,岩乃隐而复著。”这可说是两次。第三次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于野宗侯购得之,颜饰以亭榭栏榫梁磴之属,而岩蔚然可观。”
可惜的是,相关史料中记载的谢公岩顶明代书法家戴蒙所题“苍岩”二字摩崖石刻也不见踪影,洞内的钟乳石佛雕像及摩崖石刻也年久湮没。
笔者建议,对这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性修复,就如明代几次加以修复一样。至少应清除杂草,显山露洞,这对于提高对城市的历史认知,增强市民热爱家乡的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凤凰山,县西南五里。梁武帝立寺其上,今废。有洞曰谢公岩。宋谢庄任襄,暇则出游于此。明知府徐咸表章之。襄藩宗人朱华南饰以亭谢。知府冯若愚撰《谢公岩表》。”从这一段记载可以得知,在凤凰山上,有一个洞叫谢公岩,梁武帝曾在山上建寺。六朝宋代谢庄镇守襄阳时,闲暇之时经常来此游历。
笔者建议,对这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应加以保护性修复,就如明代几次加以修复一样。至少应清除杂草,显山露洞,这对于提高对城市的历史认知,增强市民热爱家乡的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一篇:孟浩然的妻子不是歌妓韩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