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精思题观主山房
(2024-05-01 14:48:49)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
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
舞鹤过闲砌,飞猿啸密林。
渐通玄理妙,深得坐忘心。
参考译文
1、来到精思观好像误入桃花源里的世界,初步领略、爱怜竹林小径的幽深僻静。
2、这时方知仙人所居之宅,是未有世俗之人能寻访到的。
3、闲鹤跳舞经过堆砌的台阶,飞猿长啸于密林之中。
4、我渐渐通晓了道教深微玄妙的道理,也深深得以进入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
注释
题目:一作《游精思题山房》、《游精思山房》、《游精思观题山房》。精思:即精思观,道观名,在襄阳附近。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注。
1、桃源: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参《山中逢道士云公》注、《武陵泛舟》注。怜:爱。
2、仙子:仙人。
3、过闲砌:一作“闲过砌”。砌:台阶。
4、玄妙理:本指幽深微妙的道理。《淮南子·览冥训》:“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知不能论,辩不能解。”此指道教教义可悟而不可言。坐忘心:指道家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简析
本诗约作于从荆州幕府辞归即开元二十六年(738)之后。
前两联写精思观在桃源深处,竹径幽深,世俗之人无缘得寻。第三联“舞鹤过闲砌,飞猿啸密林”,既写出了幽冷寂寥的山水之美,也反映了唐代鹤猿出入、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
“渐通玄理妙,深得坐忘心。”说明诗人晚年寄情山水,思想上趋于求佛寻道,己圆熟自然地融入虚无幻妙的仙道世界之中。
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
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
舞鹤过闲砌,飞猿啸密林。
渐通玄理妙,深得坐忘心。
参考译文
1、来到精思观好像误入桃花源里的世界,初步领略、爱怜竹林小径的幽深僻静。
2、这时方知仙人所居之宅,是未有世俗之人能寻访到的。
3、闲鹤跳舞经过堆砌的台阶,飞猿长啸于密林之中。
4、我渐渐通晓了道教深微玄妙的道理,也深深得以进入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
注释
题目:一作《游精思题山房》、《游精思山房》、《游精思观题山房》。精思:即精思观,道观名,在襄阳附近。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注。
1、桃源: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参《山中逢道士云公》注、《武陵泛舟》注。怜:爱。
2、仙子:仙人。
3、过闲砌:一作“闲过砌”。砌:台阶。
4、玄妙理:本指幽深微妙的道理。《淮南子·览冥训》:“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知不能论,辩不能解。”此指道教教义可悟而不可言。坐忘心:指道家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简析
本诗约作于从荆州幕府辞归即开元二十六年(738)之后。
前两联写精思观在桃源深处,竹径幽深,世俗之人无缘得寻。第三联“舞鹤过闲砌,飞猿啸密林”,既写出了幽冷寂寥的山水之美,也反映了唐代鹤猿出入、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
“渐通玄理妙,深得坐忘心。”说明诗人晚年寄情山水,思想上趋于求佛寻道,己圆熟自然地融入虚无幻妙的仙道世界之中。
前一篇: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后一篇:寄赵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