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阇黎新亭作
(2024-05-01 14:35:13)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参考译文
1、可解脱烦恼的八种禅定佛寺山林秀美,使人“三明”的修身给园之地产生人才。
2、寺院地处偏僻但香界流芳传得很远,内心明净就像站在四周开朗的水亭上一样。
3、傍依着险要的崖畔长立着很多山楂树,探寻幽深之处石间小径迂回曲折。
4、祥瑞之花长自亭下,灵药仙草岂须人工栽种。
5、象网一样碧绿的草蔓和开着红花的树交织,清泉的周围尽是绿色的青苔。
6、嬉戏的鲜鱼闻听禅师讲法聚拢而来,闲散的群鸟听见僧人诵经一起飞来。
7、弃去表面现象就能彻悟高深玄幻的佛理,虽然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却应该能详细理解。
8、我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得到什么感悟呢?(不能前来隐居)吟诗咏句也是徒劳枉然。
注释
来:一作“本”。阇(shé)黎:梵语,亦作“阇梨”、“阿阇梨”、“阿祗梨”、“阿遮梨”,僧徒之师。梵语本意为规范,谓其能纠正弟子的品德,使符佛家的要求。
1、八解:佛家语,内在修养谓之禅定。禅定可以解脱人世间的束缚,共有八种,故称八解。三明:佛家语。佛家称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曰宿命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曰天眼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曰漏尽明。给苑:犹给园,给狐独园之省称。佛家园林名,为佛说法地,也指佛寺。此名称由印度佛教故事得名。
2、香界:亦称香国、众香国。佛家称佛地有众香国,其间楼阁园囿皆香,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谓之香界。后来泛指寺院。
3、山查(zh):即山楂。
4、灵药:仙草,一作“灵台”,误。
5、碧网:绿色的蔓生植物,象网一样。红树:花丛。
6、戏鱼二句:南朝梁诗人王僧孺《春日寄乡友》:“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这里化用其意,言水中之鱼,天空之鸟,也都受到佛法的感召。法聚:佛教徒聚会讲经称曰法聚。
7、弃象句:象,表象。玄,玄理。言弃去表象而玄理即得到彻悟。忘言:心领神会,无须用语言表达。《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潜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该:兼备,周全。《广韵》:“该,备也,咸也,兼也。”
8、徒:徒然,枉然。
简析
本诗据徐鹏先生在《孟浩然集校注·作品系年》中考证,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秋,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晚年已堕入对神佛世界的痴迷崇信之中。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诗人通过游览佛亭,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佛教境地的禅林秀美、佛家生活的心净开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二句用拟人手法写鱼鸟虔心信佛,渲染了佛法的感召力,写得颇有意趣。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表现了诗人极为钦羡和向往来此参禅悟玄的思想。
全诗多用佛语,描写了清幽瑞灵的景象,弥漫着佛界的神秘气氛。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参考译文
1、可解脱烦恼的八种禅定佛寺山林秀美,使人“三明”的修身给园之地产生人才。
2、寺院地处偏僻但香界流芳传得很远,内心明净就像站在四周开朗的水亭上一样。
3、傍依着险要的崖畔长立着很多山楂树,探寻幽深之处石间小径迂回曲折。
4、祥瑞之花长自亭下,灵药仙草岂须人工栽种。
5、象网一样碧绿的草蔓和开着红花的树交织,清泉的周围尽是绿色的青苔。
6、嬉戏的鲜鱼闻听禅师讲法聚拢而来,闲散的群鸟听见僧人诵经一起飞来。
7、弃去表面现象就能彻悟高深玄幻的佛理,虽然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却应该能详细理解。
8、我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得到什么感悟呢?(不能前来隐居)吟诗咏句也是徒劳枉然。
注释
来:一作“本”。阇(shé)黎:梵语,亦作“阇梨”、“阿阇梨”、“阿祗梨”、“阿遮梨”,僧徒之师。梵语本意为规范,谓其能纠正弟子的品德,使符佛家的要求。
1、八解:佛家语,内在修养谓之禅定。禅定可以解脱人世间的束缚,共有八种,故称八解。三明:佛家语。佛家称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曰宿命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曰天眼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曰漏尽明。给苑:犹给园,给狐独园之省称。佛家园林名,为佛说法地,也指佛寺。此名称由印度佛教故事得名。
2、香界:亦称香国、众香国。佛家称佛地有众香国,其间楼阁园囿皆香,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谓之香界。后来泛指寺院。
3、山查(zh):即山楂。
4、灵药:仙草,一作“灵台”,误。
5、碧网:绿色的蔓生植物,象网一样。红树:花丛。
6、戏鱼二句:南朝梁诗人王僧孺《春日寄乡友》:“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这里化用其意,言水中之鱼,天空之鸟,也都受到佛法的感召。法聚:佛教徒聚会讲经称曰法聚。
7、弃象句:象,表象。玄,玄理。言弃去表象而玄理即得到彻悟。忘言:心领神会,无须用语言表达。《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潜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该:兼备,周全。《广韵》:“该,备也,咸也,兼也。”
8、徒:徒然,枉然。
简析
本诗据徐鹏先生在《孟浩然集校注·作品系年》中考证,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39)秋,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晚年已堕入对神佛世界的痴迷崇信之中。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诗人通过游览佛亭,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佛教境地的禅林秀美、佛家生活的心净开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二句用拟人手法写鱼鸟虔心信佛,渲染了佛法的感召力,写得颇有意趣。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表现了诗人极为钦羡和向往来此参禅悟玄的思想。
全诗多用佛语,描写了清幽瑞灵的景象,弥漫着佛界的神秘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