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贻京邑同好
(2024-05-01 14:31:58)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霑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参考译文
1、我的先祖来自山东邹鲁之地,世代传家注重儒家风范。
2、在学诗习礼方面沿袭了圣贤遗训;在家子承父教趋而过庭,自己也受到沾染熏陶。
3、我白昼黑夜常常自强不息勤学苦练,写作词章颇已工夫擅长。
4、自己既已过三十而立之年,学有成就,嗟吁感叹命运不通畅。
5、慈母日渐趋向羸弱衰老,我在内心深处既喜其高寿,又恐惧其衰老。
6、由于家贫甘脆的美食早上一顿不足,晚夕锅碗箪瓢里也是屡屡空着。
7、若有正当的富贵可求,愿学孔夫子执鞭驾车;为了养亲,可效仿毛公手捧官府征召的檄文。
8、(友人在位)自己受到感动激发,遂弹去冠帽上的灰准备出仕;安能一直固守贫穷。
9、愿向当政的知己好友诉说衷肠,而决不投送名帖干谒求见蒙昧非知己者。
10、我和长安的友人离异分隔在遥远的秦楚两地,不知何日才能和你们一同展翅高飞!
注释
题目: 京邑:指京城长安。同好一作“故人”。
1、邹、鲁:邹和鲁,均周代诸侯国名,今山东邹县和曲阜。孟子邹人,孔子鲁人,暗示自己出自孔孟之乡,为孟子之后。儒风:指孔子之道。孟子发挥孔子思想,为儒家传人。
2、诗礼: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授弟子,学诗习礼便成为儒家的主要科目。趋庭:《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鲤,孔子之子。刘宝楠正义:“趋而过庭者,礼。臣行过君前,子行过父前,皆当徐趋,所以为敬也。”霑:同“沾”,浸湿、浸润。一作“绍”。末躬:躬,自身,末躬,含有谦虚之意。
3、常自强:一作“恒自强”。《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词翰:泛指诗文等辞章之学。一作“词赋”。工,一作“攻”。
4、三十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嗟吁:感叹,一作“吁嗟”。
5、喜惧句:《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朱熹注:“知,犹记忆也。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深衷:内心深处。
6、甘脆:美好的食物。箪(dn)瓢:箪,竹制盛饭器;瓢,用葫芦制成的盛水、酒噐。
7、执鞭:为人驾车。《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夫子:指孔子。檄:指征召的文书。怀与慕为互文。毛公,毛义。《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为守令。义捧檄而入,喜动颜色。……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此指毛义为母求仕。
8、感激:感动、激发。弹冠:整理帽子,弹去灰尘,比喻将要出来做官。《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王吉字子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颜师古注:“弹冠者,且入仕也。”固穷:安于穷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9、当途:当道、当路,指身居要职。投刺:刺,名刺、名帖、名片。旧时拜访别人特别是高官,必先投刺。匪:同非。蒙:蒙眛暗弱者,指不知己者。
10、秦楚:唐都长安在京畿道,古秦国地,扣题目的“京邑”。作者在襄阳,为古楚国地。邈:《说文》:“邈,远也。”翻飞:比喻仕途顺利,犹如鸟的展翅高飞。
简析
本诗是一首干谒诗。关于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据诗中“三十既成立”句,李景白先生《孟浩然诗集校注》及李怀福 李延夫先生主编《孟浩然诗集评注》认为当作于浩然三十岁时即开元七年(719)左右。另一说据陈贻焮先生考证,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734—736)张九龄在位这一时期内。笔者倾向第一种说法,其原因除了“三十既成立”,其二是“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捧檄怀毛公”。其母亲尚健在,当在青年时期。
诗中首先说明自己的家世、家风和教养。接着叙述自己虽然“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但是三十而立之年命运仍然不通达,以至亲老家贫,不得已怀慕执鞭、捧檄,欲弹冠出仕。最后希望“当途知己”能早日推荐自己,和京城的朋友一同展翅高飞。
干谒诗一般难以写得得体。但是自己入仕是为了亲老尽孝,理由非常充分。并且不愿与非知己者为伍,维护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霑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参考译文
1、我的先祖来自山东邹鲁之地,世代传家注重儒家风范。
2、在学诗习礼方面沿袭了圣贤遗训;在家子承父教趋而过庭,自己也受到沾染熏陶。
3、我白昼黑夜常常自强不息勤学苦练,写作词章颇已工夫擅长。
4、自己既已过三十而立之年,学有成就,嗟吁感叹命运不通畅。
5、慈母日渐趋向羸弱衰老,我在内心深处既喜其高寿,又恐惧其衰老。
6、由于家贫甘脆的美食早上一顿不足,晚夕锅碗箪瓢里也是屡屡空着。
7、若有正当的富贵可求,愿学孔夫子执鞭驾车;为了养亲,可效仿毛公手捧官府征召的檄文。
8、(友人在位)自己受到感动激发,遂弹去冠帽上的灰准备出仕;安能一直固守贫穷。
9、愿向当政的知己好友诉说衷肠,而决不投送名帖干谒求见蒙昧非知己者。
10、我和长安的友人离异分隔在遥远的秦楚两地,不知何日才能和你们一同展翅高飞!
注释
题目: 京邑:指京城长安。同好一作“故人”。
1、邹、鲁:邹和鲁,均周代诸侯国名,今山东邹县和曲阜。孟子邹人,孔子鲁人,暗示自己出自孔孟之乡,为孟子之后。儒风:指孔子之道。孟子发挥孔子思想,为儒家传人。
2、诗礼: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授弟子,学诗习礼便成为儒家的主要科目。趋庭:《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鲤,孔子之子。刘宝楠正义:“趋而过庭者,礼。臣行过君前,子行过父前,皆当徐趋,所以为敬也。”霑:同“沾”,浸湿、浸润。一作“绍”。末躬:躬,自身,末躬,含有谦虚之意。
3、常自强:一作“恒自强”。《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词翰:泛指诗文等辞章之学。一作“词赋”。工,一作“攻”。
4、三十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嗟吁:感叹,一作“吁嗟”。
5、喜惧句:《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朱熹注:“知,犹记忆也。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深衷:内心深处。
6、甘脆:美好的食物。箪(dn)瓢:箪,竹制盛饭器;瓢,用葫芦制成的盛水、酒噐。
7、执鞭:为人驾车。《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夫子:指孔子。檄:指征召的文书。怀与慕为互文。毛公,毛义。《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为守令。义捧檄而入,喜动颜色。……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此指毛义为母求仕。
8、感激:感动、激发。弹冠:整理帽子,弹去灰尘,比喻将要出来做官。《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王吉字子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颜师古注:“弹冠者,且入仕也。”固穷:安于穷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9、当途:当道、当路,指身居要职。投刺:刺,名刺、名帖、名片。旧时拜访别人特别是高官,必先投刺。匪:同非。蒙:蒙眛暗弱者,指不知己者。
10、秦楚:唐都长安在京畿道,古秦国地,扣题目的“京邑”。作者在襄阳,为古楚国地。邈:《说文》:“邈,远也。”翻飞:比喻仕途顺利,犹如鸟的展翅高飞。
简析
本诗是一首干谒诗。关于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据诗中“三十既成立”句,李景白先生《孟浩然诗集校注》及李怀福 李延夫先生主编《孟浩然诗集评注》认为当作于浩然三十岁时即开元七年(719)左右。另一说据陈贻焮先生考证,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734—736)张九龄在位这一时期内。笔者倾向第一种说法,其原因除了“三十既成立”,其二是“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捧檄怀毛公”。其母亲尚健在,当在青年时期。
诗中首先说明自己的家世、家风和教养。接着叙述自己虽然“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但是三十而立之年命运仍然不通达,以至亲老家贫,不得已怀慕执鞭、捧檄,欲弹冠出仕。最后希望“当途知己”能早日推荐自己,和京城的朋友一同展翅高飞。
干谒诗一般难以写得得体。但是自己入仕是为了亲老尽孝,理由非常充分。并且不愿与非知己者为伍,维护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