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缘何“下扬州”?
(2023-12-04 14:59:03)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旅游情感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白 昀
这一问题也引起我的浓厚兴趣,翻遍孟浩然所作的265首诗,我还真的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线索和端倪。
现存孟浩然265首诗中,在江苏扬州、镇江旅居并创作的诗共有7首,在河南洛阳、浙江建德江、安徽马安山旅行提及扬州和扬州朋友的共有4首。11首里与扬州有直接关系的有9首。
当然孟浩然“下扬州”大的背景还是孟浩然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在长安应试不第回到襄阳,第二年(729)开始《自洛之越》。他游历吴越不止一次两次,漫游时间长达4、5年之久,有时过年都是在吴越度过的。“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通过寻访山水和与朋友旅行,来排遣落第后的郁闷之情。这应该是他下扬州的直接原因吧。
9首诗大致分为三类,可以看出孟浩然在扬州游历和与朋友交往的情况,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他下扬州的直接原因。
第一类是孟浩然和朋友在吴越游历时与扬州有关的情景。主要有《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渡扬子江》、《扬子津望京口》。薛八是扬州人,是孟浩然自洛之越期间结识的朋友,和孟浩然一样也是一个仕途不得志而漫游四方的人。公元731年陪孟浩然在吴越游玩了不少地方,当孟浩然听说绍兴市南的云门寺非常幽静时,薛八又陪同孟浩然一同前往。云门寺僧人符公久闻孟浩然的诗名,通过这次孟浩然上门问法、习儒礼佛,也结为好友。“结交结松柏,问法寻兰若”,说明孟浩然和薛八结交如之谊有松柏长青、志趣相投,“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是指孟浩然准备效仿符上人抛弃一切尘世的俗念。
《渡扬子江》主要描写孟浩然在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在扬州扬子江渡江时经过扬子驿站、月光下看到润州城(今江苏镇江)一带的秋山、秋月、秋树、秋城。《扬子津望京口》是孟浩然站在扬州的渡口眺望对岸京口(今镇江)北固山夷山的险要地形和风高浪急。
第二类是孟浩然和扬州朋友有关的送别诗。《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这首诗写得更早一些,大致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春夏之间滞留洛阳时。奚三是扬州人,和孟浩然在洛阳相遇相识成为朋友,共同游玩一些时间后,孟浩然要回襄阳老家,奚三也要回扬州,孟浩然写此诗相赠。不过诗里孟浩然暗示了将要“烟花三月下扬州”:“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我先回老家襄阳去,不久将有扬州之行。
《广陵别薛八》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漫游吴越后返襄阳时和扬州朋友告别。诗人和薛八都是科考失利的不得志之人,感谢朋友在扬州时期的接待和陪同,如今我将沿鄱阳湖返回襄阳,江山阻断我们的视线却阻不断我们的友情,“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与薛八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类是孟浩然在吴越漫游及沿长江而上期间思念扬州或在扬州思念外地朋友的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这些诗里,孟浩然主要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这一句是孟浩然开元十八年(730)宿建德桐庐江时思念扬州的朋友。“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这是孟浩然开元(733)漫游归襄途经扬州时写给山阴(今绍兴市)崔国辅少府的诗。 “所思在梦寐,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这是孟浩然开元十七年(729)宿扬子江写给润州(今镇江)长山刘隐士的思念。“明发泛湖海,茫茫何处期。”开元二十一年诗人吴越漫游沿长江而上归襄阳途经安徽当涂石矶时,本来和薛八约好了在此一见,但毕竟征途迢迢而趁薛八船不及。
在这9首诗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孟浩然对朋友的和思念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请江水把我的泪水带给海西头扬州的朋友!在扬州寄山阴(今绍兴)崔国辅时,由于路途遥远,他为没有按时参加绍兴三月三朋友们的新兰亭聚会而感到遗憾。“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作为一名襄阳人和孟浩然的老乡,1300多年后我仍为孟浩然和扬州朋友们的交往而感到羡慕。同时在漫游之时,他仍然时刻想念着故乡、想念着襄阳。“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兄弟游吴国,庭闱恋楚关。……乡园欲有赠,梅柳著先攀。”“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孟浩然不愧为孟襄阳,无论在任何地方,对家乡的思念是他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前一篇: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
后一篇:春中喜王九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