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坐呈山南诸隐
(2023-11-26 08:55:52)
标签:
文化旅游历史教育情感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参考译文
1、习公当年在这儿遗留有座位,高在白云的边际。
2、打柴的樵夫见而不识前朝的典故,山里的僧人欣赏自己知道遗座的来历。
3、我因为爱好探究先贤的事迹,携手朋友一起来寻访、瞻仰。
4、夜晚竹叶上的露珠悠闲地滴落,白昼山间的青松在清风吹拂中摇曳。
5、我从来都抱有微小的志尚,何况现在复又感念前人的规范。
6、如果习公于此无奇志策略,我辈苍生怎么会如此景仰、缅怀先贤呢?
注释
齿坐:即习凿齿遗座。习凿齿,字彦威,晋襄阳人,博学多才。荆州刺史桓温召为从事,后迁别驾,出为滎阳太守。因违桓温意旨遭贬。著有《汉晋春秋》(已失传)、《襄阳耆旧记》(又称《襄阳记》、《耆旧传》)等书。山南:指襄阳,唐开元年间,全国设十道,襄阳属山南道。
1、习公:即习凿齿。有的版本认为是习郁。习郁,后汉襄阳人,字文通,官侍中,封襄阳侯、襄阳公。从题目中“齿坐”看,应为习凿齿。遗坐:遗留的坐位,应在今襄阳市南凤凰山附近。一说在枣阳市青峰山。《湖北通志》:“习洞在(枣阳)县南青峰山,习凿齿尝游憩于此。”从下句“高在白云陲”看,当在青峰山。坐,通“座”。陲:边际。
2、不见识:见而不识,一作“见不识”。
3、好事:爱好探究前贤的事迹。窥:寻访、探究。
4、此两句以竹之高节和松之常青喻习公品性。
5、抱:抱有,坚守。微尚:微小的志尚。前规:前人遗留下来的为人规范。
6、奇策:指习凿齿反对桓温谋篡帝事,著《汉晋春秋》以讽,尊蜀汉,反魏晋。苍生:百姓,此指我辈。奚以:凭什么,怎么会。为:(这样)做。
简析
本诗约作于诗人青年在家求学时期,是一首颂扬襄阳名人习凿齿的诗。
首先写习公遗坐地势之高,以“白云陲”烘托习公的崇高。然后以樵子“不见识”和山僧“尝自知”来反衬其名望高扬。以余“一来窥”、“感前规”来显示先贤之威德与不朽,又以翠竹、青松来隐喻其品性的高洁。 最后两句赞扬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反对桓温谋篡帝的才智与胆识。
对“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两句,刘辰翁评曰:清气如此。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参考译文
1、习公当年在这儿遗留有座位,高在白云的边际。
2、打柴的樵夫见而不识前朝的典故,山里的僧人欣赏自己知道遗座的来历。
3、我因为爱好探究先贤的事迹,携手朋友一起来寻访、瞻仰。
4、夜晚竹叶上的露珠悠闲地滴落,白昼山间的青松在清风吹拂中摇曳。
5、我从来都抱有微小的志尚,何况现在复又感念前人的规范。
6、如果习公于此无奇志策略,我辈苍生怎么会如此景仰、缅怀先贤呢?
注释
齿坐:即习凿齿遗座。习凿齿,字彦威,晋襄阳人,博学多才。荆州刺史桓温召为从事,后迁别驾,出为滎阳太守。因违桓温意旨遭贬。著有《汉晋春秋》(已失传)、《襄阳耆旧记》(又称《襄阳记》、《耆旧传》)等书。山南:指襄阳,唐开元年间,全国设十道,襄阳属山南道。
1、习公:即习凿齿。有的版本认为是习郁。习郁,后汉襄阳人,字文通,官侍中,封襄阳侯、襄阳公。从题目中“齿坐”看,应为习凿齿。遗坐:遗留的坐位,应在今襄阳市南凤凰山附近。一说在枣阳市青峰山。《湖北通志》:“习洞在(枣阳)县南青峰山,习凿齿尝游憩于此。”从下句“高在白云陲”看,当在青峰山。坐,通“座”。陲:边际。
2、不见识:见而不识,一作“见不识”。
3、好事:爱好探究前贤的事迹。窥:寻访、探究。
4、此两句以竹之高节和松之常青喻习公品性。
5、抱:抱有,坚守。微尚:微小的志尚。前规:前人遗留下来的为人规范。
6、奇策:指习凿齿反对桓温谋篡帝事,著《汉晋春秋》以讽,尊蜀汉,反魏晋。苍生:百姓,此指我辈。奚以:凭什么,怎么会。为:(这样)做。
简析
本诗约作于诗人青年在家求学时期,是一首颂扬襄阳名人习凿齿的诗。
首先写习公遗坐地势之高,以“白云陲”烘托习公的崇高。然后以樵子“不见识”和山僧“尝自知”来反衬其名望高扬。以余“一来窥”、“感前规”来显示先贤之威德与不朽,又以翠竹、青松来隐喻其品性的高洁。 最后两句赞扬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反对桓温谋篡帝的才智与胆识。
对“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两句,刘辰翁评曰:清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