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贻湛法师
(2023-11-25 14:58:16)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教育情感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还山贻湛法师
唐 孟浩然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静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参考译文
1、幼时听闻无生无灭的佛理,常欲用来观省此身。
2、存心与行迹虽有所欲却罕有兼备、顺遂,大多在尘世间崎岖行走。
3、晚年的路途回归到旧时的山间沟壑,偶尔与和支公一样的湛法师做了邻居。
4、以精微奥妙的佛法相开导,以清净为因缘结为朋友。
5、烦恼的三业顿时舍弃,对山林的感情转为更加殷切。
6、早晨来向法师寻问疑难真义,晚夕谈话便悟得清静真谛。
7、法师书法墨宝的精妙堪称古来绝技,诗词才华惊服世人。
8、禅房经常闭掩、虚空静寂,从冬连春种花采药不断。
9、平展的石板上枕藉着古琴和砚石,山上的泉水滴落洒在衣衫头巾上。
10、欲知个中冥灭的深意,试看朝夕驯服海鸥的情况。
注释
题目:贻:一作“赠”。还山:指回到孟浩然所居之南山下。湛法师:疑指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陈思《宝刻丛编》卷三引《复斋碑录》:“唐裴观德政碑,唐贾升撰,僧湛然分书。开元八年立在岘山。”本姓戚,晋陵荆溪人。善书法,有“衡岳碑”传世。本诗中有“墨妙称古绝”句,可知湛法师精于书法。法师:对道士僧侣的尊称。法,一作“禅”。
1、无生:佛教认为万物无生无灭。这里用“无生理”以代佛教教义。
2、心迹:心与迹,即心意与事迹。罕:少。兼:兼顾,同时具备。遂:顺,如意,一作“逐”,形近而误。崎岖:一作“岖崎”,指难行的山间小道。尘:尘世。
3、旧壑:隐士所居常称丘壑,因是隐居过的地方,故称旧壑。偶:值,遇。支公:东晋著名僧人支遁,字道林。善谈玄理,有盛名,人称“支公”。年五十三终于洛阳,后多以支公称高僧。此借指湛法师。
4、导:开导,引导。微妙法:精微奥妙之法,指佛法。《无量寿经》:“普为十方说微妙法。”清静:佛家指远离恶行与烦恼的境界。因:因缘。
5、业:梵文Karman(羯磨)的意译,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佛教认为业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一旦发生便不会消除,它将引起善恶等报应。
6、清真:清洁纯真,意犹真理。这里指佛理真谛。
7、墨妙:精妙的书法。古绝:书画文章等不随时俗,堪称绝技。古一作“今”。词华:诗文的文采,词一作“辞”。
8、连冬春:泛指一年四季。
9、藉:垫,衬。本为坐卧其上之意,这里引申为陈列。一作“籍”,非。
10、冥灭意:心里深奥曰冥;消除曰灭。一作“意冥灭”、“意明灭”。海鸥驯:使海鸥驯服。据说古时海上有一人,喜欢鸥鸟。每晨至海上,成群鸥鸟飞来落下。后其父欲捉鸥鸟来玩,次日鸥鸟后来则不落下。(见《列子·黄帝》)此处用典寓意对佛要心诚而无杂念。
按:《全唐诗》夹注:“近本无以上二句(指“导以”二句,下有‘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四句。意思是:欣喜在山林下与法师结为契友,相互推食席上珍肴。念及我这个浮在苦海中的人,他指示迷津,开导我领悟佛之真义。
简析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一、二年(733—734)之间,诗人漫游吴越归乡之后。
此前诗人经历了科考失利、举荐受挫的人生失意。在几年的吴越之旅后,此时诗人逐渐有了舍弃尘世烦恼,转向山林清真的思想。
还山后诗人归隐旧壑,与湛法师问法谈道,钦羡禅佛,这是仕途失意的无奈,也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士子失意之后必走的道路。它本是消极的,但从不媚世俗方面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平台藉琴砚,落泉洒衣巾”,诗人仿佛己融入山水之中,成为襄阳山水的形象与化身。“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与法师的结交交流,使孟浩然的山水诗多了几分禅意。
唐 孟浩然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静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参考译文
1、幼时听闻无生无灭的佛理,常欲用来观省此身。
2、存心与行迹虽有所欲却罕有兼备、顺遂,大多在尘世间崎岖行走。
3、晚年的路途回归到旧时的山间沟壑,偶尔与和支公一样的湛法师做了邻居。
4、以精微奥妙的佛法相开导,以清净为因缘结为朋友。
5、烦恼的三业顿时舍弃,对山林的感情转为更加殷切。
6、早晨来向法师寻问疑难真义,晚夕谈话便悟得清静真谛。
7、法师书法墨宝的精妙堪称古来绝技,诗词才华惊服世人。
8、禅房经常闭掩、虚空静寂,从冬连春种花采药不断。
9、平展的石板上枕藉着古琴和砚石,山上的泉水滴落洒在衣衫头巾上。
10、欲知个中冥灭的深意,试看朝夕驯服海鸥的情况。
注释
题目:贻:一作“赠”。还山:指回到孟浩然所居之南山下。湛法师:疑指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陈思《宝刻丛编》卷三引《复斋碑录》:“唐裴观德政碑,唐贾升撰,僧湛然分书。开元八年立在岘山。”本姓戚,晋陵荆溪人。善书法,有“衡岳碑”传世。本诗中有“墨妙称古绝”句,可知湛法师精于书法。法师:对道士僧侣的尊称。法,一作“禅”。
1、无生:佛教认为万物无生无灭。这里用“无生理”以代佛教教义。
2、心迹:心与迹,即心意与事迹。罕:少。兼:兼顾,同时具备。遂:顺,如意,一作“逐”,形近而误。崎岖:一作“岖崎”,指难行的山间小道。尘:尘世。
3、旧壑:隐士所居常称丘壑,因是隐居过的地方,故称旧壑。偶:值,遇。支公:东晋著名僧人支遁,字道林。善谈玄理,有盛名,人称“支公”。年五十三终于洛阳,后多以支公称高僧。此借指湛法师。
4、导:开导,引导。微妙法:精微奥妙之法,指佛法。《无量寿经》:“普为十方说微妙法。”清静:佛家指远离恶行与烦恼的境界。因:因缘。
5、业:梵文Karman(羯磨)的意译,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佛教认为业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一旦发生便不会消除,它将引起善恶等报应。
6、清真:清洁纯真,意犹真理。这里指佛理真谛。
7、墨妙:精妙的书法。古绝:书画文章等不随时俗,堪称绝技。古一作“今”。词华:诗文的文采,词一作“辞”。
8、连冬春:泛指一年四季。
9、藉:垫,衬。本为坐卧其上之意,这里引申为陈列。一作“籍”,非。
10、冥灭意:心里深奥曰冥;消除曰灭。一作“意冥灭”、“意明灭”。海鸥驯:使海鸥驯服。据说古时海上有一人,喜欢鸥鸟。每晨至海上,成群鸥鸟飞来落下。后其父欲捉鸥鸟来玩,次日鸥鸟后来则不落下。(见《列子·黄帝》)此处用典寓意对佛要心诚而无杂念。
按:《全唐诗》夹注:“近本无以上二句(指“导以”二句,下有‘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四句。意思是:欣喜在山林下与法师结为契友,相互推食席上珍肴。念及我这个浮在苦海中的人,他指示迷津,开导我领悟佛之真义。
简析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一、二年(733—734)之间,诗人漫游吴越归乡之后。
此前诗人经历了科考失利、举荐受挫的人生失意。在几年的吴越之旅后,此时诗人逐渐有了舍弃尘世烦恼,转向山林清真的思想。
还山后诗人归隐旧壑,与湛法师问法谈道,钦羡禅佛,这是仕途失意的无奈,也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士子失意之后必走的道路。它本是消极的,但从不媚世俗方面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平台藉琴砚,落泉洒衣巾”,诗人仿佛己融入山水之中,成为襄阳山水的形象与化身。“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与法师的结交交流,使孟浩然的山水诗多了几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