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次望乡
(2023-11-24 10:06:11)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旅游情感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参考译文
1、旅客在他乡行进见到落日增添了愁绪,思乡之情相加催逼加重了这种情绪。
2、何况在他乡外地的山水,天气寒冷夕阳下栖鸟来归巢。
3、积雪深厚迷失了回归楚郢之路,云层灰暗以至看不清巫山阳台。
4、可怜我这个凄惶在外匆忙奔波的小子,谁能倾听我的高歌、为我作媒向朝廷举荐?
注释
题目:一作《落日望乡》、《途次》。途次:旅途中临时停留、住宿。
1、重相催:反复催逼。
2、他山外:他乡外地。《诗·小雅·和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郢路:唐郢州,为襄州邻州,治京山,即今湖北京山县。春秋、战国时楚国曾都郢楚皇城,今襄阳市辖宜城市,故浩然诗中往往以郢代故乡。云暗:一作“雨暗”,非。
阳台:历史上共三处:一为宋玉《高唐赋》中的阳台,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北阳台山,上有云阳台遗址,详见《湘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注释。二为隋阳台山,唐改名小别山,属沔州,在今湖北汉川市境。三为江陵府阳云台的简称。见《元丰九域志》附录《新定九域志》卷六“古迹”载。结合“况在他山外”,并考察本诗的干谒之意,似以巫山阳台为宜,“云暗失阳台”,应指不遇明君或不遇相知。
4、凄惶:亦作“恓惶”,匆忙不安之貌。《抱朴子·匡时》:“恓恓惶惶,务在匡时。”梁武帝《孝思赋》:“践霜露而凄惶。”高歌:一作“劳歌”、“狂歌”。谁为媒:媒,意犹谋。《广雅·释诂四》:“媒,谋也。”意在呼唤知音、呼唤提携、引荐人才的“伯乐”。
简析
本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早春诗人游四川、重庆一带返襄的出峡途中。
前四句实写途中游子在外愁苦的形象。乡思相催、又遇落日,他乡天寒、夕鸟相伴。
五、六句借眼前的“迷郢路”、“失阳台”,委婉道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用典自然、内涵深蕴。
末二句“可叹凄惶子”,是对自己曾经志向高远、如今却难遇知音、无人提携的悲叹与凄楚,“高歌谁为媒”则是愤愤不平的呼唤和呐喊!
此诗应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样,也是一首干谒诗。但又有所不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毕竟自荐的对象是当政者张丞相,并且张丞相对孟浩然非常欣赏、了解,有知遇之恩。此诗虽也有干谒,但无自荐、援引的对象,只是浩然的自我述说,更显得知音难遇、自我哀叹。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参考译文
1、旅客在他乡行进见到落日增添了愁绪,思乡之情相加催逼加重了这种情绪。
2、何况在他乡外地的山水,天气寒冷夕阳下栖鸟来归巢。
3、积雪深厚迷失了回归楚郢之路,云层灰暗以至看不清巫山阳台。
4、可怜我这个凄惶在外匆忙奔波的小子,谁能倾听我的高歌、为我作媒向朝廷举荐?
注释
题目:一作《落日望乡》、《途次》。途次:旅途中临时停留、住宿。
1、重相催:反复催逼。
2、他山外:他乡外地。《诗·小雅·和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郢路:唐郢州,为襄州邻州,治京山,即今湖北京山县。春秋、战国时楚国曾都郢楚皇城,今襄阳市辖宜城市,故浩然诗中往往以郢代故乡。云暗:一作“雨暗”,非。
阳台:历史上共三处:一为宋玉《高唐赋》中的阳台,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北阳台山,上有云阳台遗址,详见《湘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注释。二为隋阳台山,唐改名小别山,属沔州,在今湖北汉川市境。三为江陵府阳云台的简称。见《元丰九域志》附录《新定九域志》卷六“古迹”载。结合“况在他山外”,并考察本诗的干谒之意,似以巫山阳台为宜,“云暗失阳台”,应指不遇明君或不遇相知。
4、凄惶:亦作“恓惶”,匆忙不安之貌。《抱朴子·匡时》:“恓恓惶惶,务在匡时。”梁武帝《孝思赋》:“践霜露而凄惶。”高歌:一作“劳歌”、“狂歌”。谁为媒:媒,意犹谋。《广雅·释诂四》:“媒,谋也。”意在呼唤知音、呼唤提携、引荐人才的“伯乐”。
简析
本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早春诗人游四川、重庆一带返襄的出峡途中。
前四句实写途中游子在外愁苦的形象。乡思相催、又遇落日,他乡天寒、夕鸟相伴。
五、六句借眼前的“迷郢路”、“失阳台”,委婉道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用典自然、内涵深蕴。
末二句“可叹凄惶子”,是对自己曾经志向高远、如今却难遇知音、无人提携的悲叹与凄楚,“高歌谁为媒”则是愤愤不平的呼唤和呐喊!
此诗应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样,也是一首干谒诗。但又有所不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毕竟自荐的对象是当政者张丞相,并且张丞相对孟浩然非常欣赏、了解,有知遇之恩。此诗虽也有干谒,但无自荐、援引的对象,只是浩然的自我述说,更显得知音难遇、自我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