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2023-11-21 16:51:38)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教育情感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参考译文
1、来到洛阳拜访有才干的袁拾遗,可是他却被贬流放到岭南去了。
2、闻听说大庾岭的梅花开得早,但那里的梅花如何比得上北地家乡的春光好呢?
注释
题目:洛中:一作“洛阳”。此诗宋本不载。袁拾遗:据徐鹏《孟浩然集校注》按:“曾为拾遗,因罪流放岭南,其兄袁十曾去岭南探视。后迁官武陵,为武陵丞。……其为太祝,当在任武陵丞后不久。后从太祝出为豫章尉,浩然在京曾为其送行”。据此,孟浩然另有《南还舟中寄袁太祝》、《送袁太祝尉豫章》。拾遗:官名,专司供奉讽谏之事。
1、才子: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这里以西汉贾谊喻指袁拾遗。江岭:指江南道与岭南道交界处的大庾岭。流人:因罪流放之人。
2、梅花早:大庾岭上,古时多梅,且由于气候温暖,梅花早开。《清一统志·江西·南安府》:“大庾岭在大庾县南,与广东南雄州分界,一名台岭,一名梅岭。……《旧志》:初,岭路峻阻,开元四年,张九龄开凿新径,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梅岭。”北地:一作“此地”。
简析
本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诗人初次入洛时(见徐鹏《孟浩然集校注》)。
孟浩然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展现。前两句对比用“才子”与“流人”对比,写到洛阳访问才子,不料才子却被发配江岭作了“流人”,以此抨击了当时的用人制度,表达了不满。后两句以“梅花早”与“北地春”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因流放而远离故土亲人的深深同情。
其实孟浩然同情朋友,也是抒发对自己作为才子而不为时用的不满。
刘辰翁曰:便不着字,亦自深怨。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参考译文
1、来到洛阳拜访有才干的袁拾遗,可是他却被贬流放到岭南去了。
2、闻听说大庾岭的梅花开得早,但那里的梅花如何比得上北地家乡的春光好呢?
注释
题目:洛中:一作“洛阳”。此诗宋本不载。袁拾遗:据徐鹏《孟浩然集校注》按:“曾为拾遗,因罪流放岭南,其兄袁十曾去岭南探视。后迁官武陵,为武陵丞。……其为太祝,当在任武陵丞后不久。后从太祝出为豫章尉,浩然在京曾为其送行”。据此,孟浩然另有《南还舟中寄袁太祝》、《送袁太祝尉豫章》。拾遗:官名,专司供奉讽谏之事。
1、才子: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这里以西汉贾谊喻指袁拾遗。江岭:指江南道与岭南道交界处的大庾岭。流人:因罪流放之人。
2、梅花早:大庾岭上,古时多梅,且由于气候温暖,梅花早开。《清一统志·江西·南安府》:“大庾岭在大庾县南,与广东南雄州分界,一名台岭,一名梅岭。……《旧志》:初,岭路峻阻,开元四年,张九龄开凿新径,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梅岭。”北地:一作“此地”。
简析
本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诗人初次入洛时(见徐鹏《孟浩然集校注》)。
孟浩然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展现。前两句对比用“才子”与“流人”对比,写到洛阳访问才子,不料才子却被发配江岭作了“流人”,以此抨击了当时的用人制度,表达了不满。后两句以“梅花早”与“北地春”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因流放而远离故土亲人的深深同情。
其实孟浩然同情朋友,也是抒发对自己作为才子而不为时用的不满。
刘辰翁曰:便不着字,亦自深怨。
前一篇: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后一篇:上巳洛中寄王九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