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2023-11-21 16:49:13)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参考译文
1、朝阳下来到登陟的驿门亭子处四望,眼里的风光和春天艳阳高照时有些不相似。
2、异县的风光景物都和家乡的殊不相同,羁旅在外所触发情怀的更多的是对诸友的思念。
3、看见人们剪彩花吃惊岁时来的这么早,看到柳枝尚未吐绿又惊讶春日来的迟缓。
4、未有飞向南方的大雁,我写裁好了书信又欲能寄给谁呢?
注释
题目:清本“驿”下无“门”字。据毛校记元本作《登驿门亭怀汉川诸友》,此诗宋本不载。
人日:古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南阳:唐南阳县属邓州,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驿门亭子:即驿亭,古代驿站所建为行旅休息的亭子。汉川:汉水,襄阳在汉水沿岸,浩然称汉川常借指襄阳故乡。
1、陟(zhì):登高、晋升,一作“涉”,误。艳阳:春日阳光明媚。
2、风物:风光景物。羁(j):停留,寄居在外。
3、剪花:剪纸,刻纸,又叫窗花或剪画。
4、未有南飞雁:大雁深秋从北方飞往南方,春季又飞回北方。诗人写此诗时已进入初春,襄阳又在南阳之南,故云。古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古诗中多以鸿雁为信使。裁书:写书信,书一作“衣”,非。
简析
本诗约写于开元十三年(725)诗人第一次入洛经南阳时。作者写了人日时间节点的习俗和气候,登上南阳驿亭的所见所闻,在对异县风物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家乡诸友的思念之情。全诗也为我们研究古时人日风俗和南阳驿亭提供了重要资料。
首联写登高“不似艳阳”,颔联写见异县风物引发羁旅多思。颈联“惊岁早”、“讶春迟”,表现了对诸友的思念。尾联写未有南飞雁,既使写书信也没有鸿雁传书,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刘辰翁曰:其(指“剪花”二句)嫩腻如此。
李梦阳曰:剪花二句,终伤气。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参考译文
1、朝阳下来到登陟的驿门亭子处四望,眼里的风光和春天艳阳高照时有些不相似。
2、异县的风光景物都和家乡的殊不相同,羁旅在外所触发情怀的更多的是对诸友的思念。
3、看见人们剪彩花吃惊岁时来的这么早,看到柳枝尚未吐绿又惊讶春日来的迟缓。
4、未有飞向南方的大雁,我写裁好了书信又欲能寄给谁呢?
注释
题目:清本“驿”下无“门”字。据毛校记元本作《登驿门亭怀汉川诸友》,此诗宋本不载。
人日:古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南阳:唐南阳县属邓州,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驿门亭子:即驿亭,古代驿站所建为行旅休息的亭子。汉川:汉水,襄阳在汉水沿岸,浩然称汉川常借指襄阳故乡。
1、陟(zhì):登高、晋升,一作“涉”,误。艳阳:春日阳光明媚。
2、风物:风光景物。羁(j):停留,寄居在外。
3、剪花:剪纸,刻纸,又叫窗花或剪画。
4、未有南飞雁:大雁深秋从北方飞往南方,春季又飞回北方。诗人写此诗时已进入初春,襄阳又在南阳之南,故云。古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古诗中多以鸿雁为信使。裁书:写书信,书一作“衣”,非。
简析
本诗约写于开元十三年(725)诗人第一次入洛经南阳时。作者写了人日时间节点的习俗和气候,登上南阳驿亭的所见所闻,在对异县风物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家乡诸友的思念之情。全诗也为我们研究古时人日风俗和南阳驿亭提供了重要资料。
首联写登高“不似艳阳”,颔联写见异县风物引发羁旅多思。颈联“惊岁早”、“讶春迟”,表现了对诸友的思念。尾联写未有南飞雁,既使写书信也没有鸿雁传书,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刘辰翁曰:其(指“剪花”二句)嫩腻如此。
李梦阳曰:剪花二句,终伤气。
前一篇: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后一篇:洛中访袁拾遗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