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前世今生]代沟就是:约吗?滚!
桂杰
大龄女青年子君,年方38,很嫁心切,自己家世好,身材好,工作好,学历高、收入高,眼光高。有了这“三好三高”,一直不肯屈就,农村的嫌土里土气,不讲究,城市的嫌被父母宠坏,不会照顾人,拖来拖去,成了大龄女青年。
在谋社区网站出没,凭借美图秀秀,她被一帮男人盯上了,并和其中一个中年帅哥聊得很来。某日深夜,中年帅哥也许是喝多了,也许是抛开了伪装,赤裸裸的弹过来两个字:“约吗?”
在熟女和暖男的聊天过程中,“约吗”几乎是一夜情的另外表述,充满挑逗,是一种暗示,是一种暧昧的试探,也是对两人关系的试图再定义。
约了,你们也许到此为止,成为炮友,却不会走进对方的婚姻。子君一本正经地丢过去四个字“手头有事”,一闪而过,内心却充满了苍凉。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2014年11月12日,北京清华大学男生节上,女生送男生节的横幅,其中一幅上书一个大字:“约!”现如今,“约吗”早已成为了90后的见面问候语,然而年纪大一些的70后,对此还是充满了介意。
根据词典中的解释,约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uē,一个是yāo,后者的意思为用秤称:~一下。而约字读成yuē的时候,词义很多:1,绳子。2,拘束,限制:~束。3,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条~。契~。4,事先说定:~见。~会。5,邀请:~请。~集。6,节俭:节~。7,简要,简单。8,大略。10,算术上指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分。
约字在字典上的所有解释都没有网络用语“约吗?”那样,来得那么直接,那么干脆,那样让人浮想连篇。在大龄青年需要通过网络联姻,需要通过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相亲节目把恋爱变成娱乐节目,“约吗?”一词轻佻得让人不忍直视。
过去,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见面,男女即便是一见衷情,也要羞答答,私下见面无论是互赠礼物,还是吃饭牵手,都很矜持和含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恋爱。他们的约是礼数,是以联姻为目的的庄重,也是一种仪式。
而微信中聊天工具中蹦出的“约吗?”则不同。
热衷于社交网络的90后中的一员,“约吗”这两个字,已经成为线上社交搭讪和问候行为的标配用语,用于套近乎和搭讪,没有那么庄重,也没有那么认真。在新浪微博上搜索“约吗”,能找到将近176万条内容。今年10月份,百度输入法iPhone版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广告更是直接用
“Hi,约吗?”这个文案,中英文混搭,吸足了眼球。
“约吗”成为时下网络热门的新问候语,主要得益于这几年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大爆发。根据《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在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6.2亿网民中,24岁以下占31%,以90后为主的年轻一代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主力人群。也有人说,对于一些社交类的APP来说,“约炮”只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并非这些社交APP的主打。比如,在一些同城活动中,
“约吗”的背后除了约会,还可以是“约饭”、“约跑”、“约歌”等线下活动的邀请。更有趣的是,在一些社区,“约吗”已经慢慢等同于“在吗?”“你好”的意思了。
“约吗?”“滚!”“怎么了,亲!”“正经说人话。”
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位70后,或者更老的人,姐好心提醒你,千万别和她“约”,最好老实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