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官员的媒介素养是一张白纸
桂杰
在近期举行的一场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潜伏其中的我见到了这样一幕。“假如你是某企业的新闻发言人,企业生产的食品因添加剂不当被曝光后,有记者问企业以前是否也发生过这样的问题时,你明明知道有,但企业老板却让你说没有的时候,该怎么办?”一位学员说:“受雇于这家企业,就要为企业说话,我要按照老板的要求说。”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另外一位学员的激烈反对,“做人要有底线,一家企业也要有底线,如果出现这样的事儿,我情愿选择辞职。”还有学员根据以前上过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学来的“议题设置”来回避记者提问:“我们的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很注重产品的质量问题,会抓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手软。”
对此,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面对公众了解真相的诉求,说谎是不道德的。新闻发言人是代言的‘人’,而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社会属性的‘传声筒’,有权拒绝不道德的发言,而这需要勇气与技巧。”
“在选择瞎说、胡说还是选择‘没有得到授权’和‘无可奉告’之间,宁愿选择后者。”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应该不说谎,不推诿,真诚待人,如果你对媒体和公众有欺骗行为,发言人这碗饭你就别吃了。当然,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你可以把说谎的后果告知企业老板,让他选择以更公开、透明、积极的方式妥善处理危机。
“不回避媒体,也不要对媒体巧言令色。”王旭明说。
近年来,在个别突发事件之后,有关方面的第一次新闻通报却与事实不符,“周老虎”、“躲猫猫”、“钓鱼事件”等事件在真相公开之前都曾受到网民的普遍质疑,这些事件都对有关方面及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形成了挫伤。
有报道指出很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讲述的都是如何应付记者的“术”:如何巧妙绕开记者的发问,不对记者说话——而实际上,政府设立发言人是为了促进信息公开,不该变成政府进行自我控制新闻,控制记者渠道,并通过所谓的统一口径来控制信息发布。
经常参与各种培训的王旭明坦言,许多官员的传播素养是一张白纸。在培训的新闻发布会模拟环节上,各路官员们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人走上台后像明星一样对台下人挥手致意,出尽风头;还有人在模拟发布会上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回答一个提问要用十分钟时间,车轱辘话绕来绕去;还有人面对“记者”提问,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不知如何应答;还有人一上来就摆出向记者汇报工作的架势,空话套话连篇。
王旭明说,从官员的实际经历,中国的官员绝大部分没有媒体工作的经历,尤其是在政府部门担当新闻发言人和从事新闻宣传的人几乎都如此。而美国几乎所有的新闻发言人都有媒体的从业经历。美国的总统新闻官和白宫新闻发言人,都是从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或报纸的资深评论员选拔出来的。还比如说,对受众的考虑是传播学的内涵,但我们的很多官员讲话恰恰忽视了受众的需求。这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很难,所以,让人爱听、听得进去产生作用的讲话很少。
“媒体不是敌人,不能整天防着记者;媒体更不是亲人,整天和你吃喝不分;媒体也不是你的顶头上司,动不动和媒体汇报工作;媒体更不是你的下人,动不动就指手画脚;还不能把媒体当成盲人、生人、闲人、官人以及友人。而很多新闻发言人和一些部门常常把媒体当成这样的人,这是一种错位。”王旭明用这样一组对比,为学员们厘清媒体和官员的关系。
“能不能把媒体当成无话不说、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不行。”王旭明说,发言人和记者有着不同的伦理、道德和品性,因此,对媒体要像朋友一样友情善待,但不能当成朋友一样掏心窝子无所顾忌。发言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构建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合作关系,促进中央所倡导的信息透明和政务公开,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传播权。”
有学者指出,新闻发言人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诚的、负责任的和老百姓沟通的情怀,政府新闻发言人能够坦率的和老百姓沟通并与媒体真诚交流是最高的境界和技巧。
对此,王旭明深表赞同。他说,当下,很少有官员愿意向公众公开,因为公开就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利益的缺损,个人名誉和地位的动摇。公开还意味着为官习惯的改变,这可能是信息公开政策推行起来遭受阻力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一些方面不公开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国防部、保密局等,但如果教育部、卫生部、铁道部等与百姓吃穿住行关系紧密的部门都不能实现公开透明,这就是一种部门失职行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