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星影星为何没有文学大师寿命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7f6cd01000b79.html---引自桂杰的blog)
桂杰
66岁的演员文兴宇病逝了。在他之前,还有刚刚不久于人世的侯耀文、以及之前的傅彪、赵丽蓉、高秀敏、古月,梅艳芳等等,这些艺术家或者演员都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很多人正是处在艺术事业的巅峰,原本可以创作出更多的荧幕形象或者完成更多的作品,却无一例外由于疾病突然离去,令人惋惜。
一个相声界的腕儿曾经开玩笑的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不要问我和某某谁将来是大师,告诉你们一句实话,我们俩儿谁活到90岁谁就是大师。
一语中的。当你面对一个年过九旬,依然耳聪目明的长者时,你肯定会觉得他就是最后的胜者,不管他们的人生曾经面对过怎样的挫折,经历过怎样的坎坷,他们长寿,他们健康,他们已经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的生命更加可贵,因为他们的人生积淀对于他们将来真正成为大家尤为重要。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还总是惦念那个多才多艺的藏族小伙子洛桑,可惜他太早的离去,因此只留下了昙花一现短暂的美丽。
在回顾这些影视明星早逝的同时,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文坛的很多文学大师却是长寿之人。巴金,终年101岁;冰心,终年99岁,臧克家,终年99岁,张中行,终年97岁,而文怀沙、季羡林两位国学大师,一个97岁一个96岁至今健在。文学家和翻译家杨绛今年也有96岁的高龄。
歌星影星为何没有这些文学大师生命力旺盛,为何总是让人感觉连最后的谢幕都是脚步匆匆,这的确值得深思。
首先,歌星影星在拍戏的时候,难免要投入大量感情,每一出好戏对于这些演员来说都是情感历炼的过程,演出的投入或大喜、或大悲,或大怒,在中医理论来说都会伤气,伤身,一出戏过后,再好的演员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从戏剧营造的或喜或悲的氛围中走出来。更何况,有一些演员拍武打或者武侠片经常面临受伤的危险,骨折和出血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香港影星谢霆锋回忆他17岁出道拍打戏的时候,脚受了伤,靴子里面血流如注,但他楞是冒着生命危险扛着把戏拍完才去医院缝合。
而更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当年在演出田沁鑫的话剧《生死场》的时候,由于太过投入,一个演员在演出之后心脏病发作,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其次,歌星影星在成名之后,整日被媒体追逐,婚姻问题、绯闻、负面消息等避之不急,生活缺少安全感。几年前,一张小报甚至把北京一些知名演员的居住所在地集中曝光,惹得冯小刚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大发雷霆。而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湘最后和李厚霖离婚也把账算在媒体身上,说就是由于媒体整天报道猜测的绯闻、家庭暴力等让他们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而影星张国荣更是由于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跳楼身亡。一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一方面是生活被窥视和跟踪,没有个人隐私可言,还要接受多方评说,从这个角度上讲,很多明星都有各种心理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会摧残他们的身体。
在文学界,关注一个作家和学者最重要的还是作品,除了那些明星式的作家外,少有作家会乐意把自己的私生活和婚姻用来曝光,而媒体对此也不趋之若鹜。季羡林、杨绛这样在大师从年轻时代起就不轻易接受记者采访,他们始终对于媒体保持着距离感。
再次,更重要的是,很多歌星影星除了辛苦拍戏,被经济人和公司操纵辛苦赚钱以外,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刚出道的新人,除了要学习演戏,必须还要学会唱歌、跳舞,以及交际,这些已经占据了生活的全部,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他们的工作,而一个四五十岁已经成名立腕的演员,除了演戏之外,还有各种社交活动等着他们去应酬,当评委、做嘉宾、为家乡义演,参与各种晚会等等。这些歌星影星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时间都不属于自己,而是被“安排”好的。
相比来说,文学大师们或者作家们就不会如此,一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很有个性,对于那些整天需要抛头露脸的活动有本能的厌恶,谁也别想安排他们,另外,由于写作和读书需要一个平和安静的心态,他们更多的时候更喜欢守着一壶清茶在书房安静的读书和写字。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对我感慨,这个社会最可贵的就是安静。他平日在家电话基本上是不接的,接受记者采访也很少,需要很多天前就提前预约,即便是自己出了新书,他也并不急于炒作,从这一点上说,一个作家不温不火的生活习性,比那些风风火火的歌星影星们要平和,也肯定更有利于健康。
我觉得,生命不能像上满了发条的闹钟,总是处于一种高强度和高负荷的状态,迟早有一天会绷断。那些世纪老人、文学大师们,他们总是悄悄的躲在一边,守着书本守着文字,安静的想着自己的事情,轻轻的在傍晚的院子里散散步,和隔壁刚刚会走的小孩打声招呼。他们平和而安宁,博学而优雅,健康而且长寿,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影视明星为什么都不够长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004e101000ah4.html----引自刘晓庆的博客)
影视明星为什么都不够长寿?为什么没有文学大师长寿?
侯耀文,59岁病逝了!之前,文兴宇、傅彪、赵丽蓉、高秀敏、李仁堂、古月、他们都处在艺术事业的巅峰,还可以创造出很多艺术形象,却无一例外由于疾病突然离去了。
著名导演李翰祥,我主演了他导演的三部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西太后》,而在我们合作的第四部,也就是我的影视公司投资制作的第一部电视剧,李翰祥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拍摄景地李家坟,刚满70岁的李导演因心脏病突发摔倒在地,生命猝然间划上了句号。
在回顾这些影视明星早逝的同时,却发现我国文坛的很多文学大师却是长寿之人。巴金,终年101岁;冰心,终年99岁;臧克家,终年99岁;张中行,终年97岁;而国学大师文怀沙和季羡林,一个97岁一个96岁至今健在,而且耳聪目明,神清气朗。
影视明星为什么没有这些文学大师长寿?我们要不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拿我们影视工作者来说,每部戏都要经历许多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阶段,任何一种极端的情绪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我常常在拍过这些激情镜头后一天都头疼胃痛,而且很难缓解,所以现在患有中度萎缩性胃炎。
在横店拍电视剧《徽娘宛心》,外甥靖然从墨尔本大学放假回来探班,看了几天拍戏非常认真的找我谈话,"你不能这样拍戏,情绪太激烈了,对寿命有影响."更不要说剧组三班倒的拍摄日程.常常是A、B、C三组一起拍,三组各自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摄影及不同的工作班底,演员只有一组。几个组的戏正好都有你,睡觉这事就别想了。
在香港亚视拍《包青天》时,给我的通告是早晨8:00开工,32:00收工。从来没有听说过32:00,去问制片,原来是拍了内景再拍外景,一直连轴转到第二天下午4点。还有34:00,36:00的。这次拍摄《日月凌空》,我全片的第一个亮相镜头是在凌晨2:45分才开拍,而其它演员的重场戏还有早餐4点多才开拍的。
演出舞台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二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要演绎金兆丽的一生,我进入她的生命,在二个多小时中将她的一生再现一次。这种大幅度浓缩的生命再现使我太难从中跳出来,在整整一年的巡迴演出中我简直不能入睡。
更别说太多在拍摄中出现的事故:拍《神秘的大佛》时,三十岁的美工师在选景时从山上摔下来当场昏迷成了植物人,几年后去世;拍《心灵深处》时,烟火师设置爆破点,只听见轰然一声巨响,烟火师的痕迹都找不到了;好朋友胡慧中在拍戏时由于和爆破师没有配合好,被烧成重伤;从马背上摔下来的明星更是不计其数:斯琴高娃、琪琴高娃、宋小英……。
于是,圈内有了一句口号:小心拍戏,珍惜生命!
影视明星成名后,整日被媒体追逐,婚姻问题、绯闻、负面消息等避之不及,生活处在不安全、不自由、不放松的紧张状态之中。
那一次在香港我和朋友看电影,被狗仔队跟踪,刚出影院就看到各种摄像机照相机从柱子后面密密麻麻一群群的冒出来,那种让我魂飞魄散的恐怖感觉至今都难以忘怀。我飞奔着从马路的栏杆跳出去,在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上横穿而过,再跳过马路对面的栏杆躲到垃圾桶后面,听着刺耳的刹车声响成一片,心里太明白戴安娜是怎么死的了。
影视明星除了辛苦的拍戏以外,还有各种社交活动要应酬:当评委、作嘉宾、为家乡义演、参加各种晚会等等。在公众场合更是得谨言慎行,多说一句少说一句,捐款多了捐款少了,着装如何发型怎样,一不小心都会惹来轩然大波。
一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一方面是生活被窥视和跟踪,还有方方面面的应酬,没有个人隐私可言,还要接受多方评说,这些形成的各种心理和生理的紧张疲惫一直摧残着明星们的身体。
“生命不能象上满了发条的闹钟,总是处于一种高强度和高负荷的状态。那些世纪老人,文学大师们,他们总是静悄悄地躲在一边,守着书本守着文字,安静地想着自己的事情,傍晚在院子里散散步,和隔壁刚刚会走的小孩打声招呼。他们平和而安宁,博学而优雅,健康而长寿。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偶尔在“澳门导报”上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太有感触。综合自己的经历感想也写了一篇,影视明星们、文艺界的同仁们,重视自己的健康吧,把它提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