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2016-06-24 19:30:25)
标签:

转载

分类: 游记和旅游攻略
自己身体不行,只能转驴友的博客

    春节前去老龙窝探路后就一直没有出来。节后第一个周六,想找一个自己中意的活动,恰好行者荒原组织去石古岩道须,这一段古道我还没有走过,所以决定参加这个活动。

    认真研究荒原计划的路线(石古岩村  道须  西马戈庄 溶洞  牛角岭关城水峪嘴村),我发现从石古岩到道须再到牛角岭,可能会走一大段的回头路,但自己没走过这段路,不知是不是可以不走回头路就能绕到牛角岭,走着看吧!

    早晨六点起床,六点半出发,八点赶到水闸,海笑已经先我一步在此等候。我们一同登上929,约八点半即到达石古岩。而后,大队人马陆续到达。见到荒原才知道,他也没走过这条路,因此,一路打问,石古岩到道须倒是走到了,但错过了西山大道中最精华的石佛岭段古道,向往已久的溶洞也无缘一睹真容。

    到道须,有一位姓安的老乡坚持在深山古村里养鸡养羊,经他指点,我们没有走回头路,而是改变计划,从道须攀上九龙山山梁,最后,经峰口庵返回圈门。

 

穿越地区三维图及穿越路线(所有图片点击均可放大)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穿越地区10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从图上可以看出,如果从道须返回西马各庄要走一大段回头路。

 

从谷歌地球上截取的穿越区域三维图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京西古道,纵横交错,但三条主干道却是最著名的。其一、北道(西山大道),从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汇、牛角岭到石古岩,再到王平村,尔后汇向王平口;其二,中道(玉河古道),这条古道以穿越五代时土皇帝刘仁恭所设置的玉河县而得名,其走向是从现在的麻峪过永定河,经门头沟圈门到峰口庵,再到十字道与庞潭古道会合后一起汇向王平口;其三是南道(庞潭古道),其走向是从首钢跟前的庞村渡过永定河,经栗元庄,再经苛萝坨、秋坡、潭柘寺到十字道与玉河古道会合。尔后奔向王平口。这三条主干道最终都要会合到王平口,所以,王平口又称为西山总道。

 

京西古道三条主干道示意图[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在北道上,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是牛角岭段和石佛岭段,牛角岭段已经走过几次了,本来想弥补上一直没走过石佛岭段的遗憾,但这次自以为是地以为荒原会认路,事先没有认真地做作业,结果还是把这个遗憾继续保留了下来。好在最后竟意外地走通了道须至峰口庵的路线,也算有所失有所得吧!

    为了后面的朋友走这条路时不再走冤枉路,不再错失机会,以下把这条路上应该注意的几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

一、石佛岭的位置。

    西山大道石佛岭段实际在东石古岩村的村西,而我们却在岔路口处没留意,同时因为大家都没去过,更兼没有当地人可以询问,因此错过了这次一睹风采的机会。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二、石古岩到道须的走向

    如果不去石佛岭,从石古岩下车后,可以不经过东石古岩村而直接奔西马各庄,村中有一条向西的路,这条路通向一条沟里,这条沟里有石条铺就的古道,并有一组群雕。在连接上防火道之前,有一个废村。在废村附近走上防火道可直接通向道须,在快到道须村的路边,有一个院落,原来这里住着户外朋友熟悉的安大妈母子二人,但现在儿子意外去世,安大妈被送到了敬老院。现在这个院子里是安大妈的一个侄孙住在那儿。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队友在群雕前合影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废村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安大妈家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三、道须向九龙山山梁的走向

    到了道须,大家都不知应该怎么走了,村口有一条小路似乎是指向了九龙山方向,但大家不敢贸然前进。为了确认去圈门的正确路线,我们进村向当地老乡求证。万幸的是本来已经搬空的村里还有一位老乡,他姓安,是刚才说过的安大妈的侄子,一个人留在村里养鸡养羊。他指给我们正确的道路————就在村子里有一条向南的山沟,他告诉我们从沟里走一段,然后攀上山梁就有通向九龙山的小路了。我们按他的指点,果然找到了这条小路。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村里通向圈门的路口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向南,通向圈门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热情的安兄弟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四、攀上九龙山脊后的走法

    从道须沿山脊奔向九龙山山梁,路比较明显,只要稍有经验,决不至于迷路。小路与九龙山山脊交叉处,有户外朋友挂上的指示牌,明确告诉大家,向左,通向小狗之家,向右,通向圈门。实际上向右是先通向峰口庵而后再到圈门。小狗之家(这地儿原来是九龙山娘娘庙,现在是林场作业区,因那儿曾养了一条很温顺的小狗故得此雅号)也通向圈门,并且比走峰口庵更近些。今天我们选择了峰口庵,当时如果有队友体力不支,选择去小狗之家可能更省力些。小狗之家是一个交叉路口,向东,通向九龙山瞭望塔,向西,通向峰口庵;向南,通向九龙驾校、圈门,向北,通向落坡、韭园。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到了峰口庵,大家欢天喜地地去参观了著名的蹄窝,总算弥补了一下没走上西山大道的缺憾。

    到天梯,遇到了搜狐网上的泉水大哥带领的六十余人的大队伍,他们从王平口上来,在这里与我们相遇,“忘了”兄弟经常看我游记,在此竟认出了我,拉着我及泉水大哥拍照留念。只可惜慕名已久的“白茶”和“老公母俩”已经先行一步,错过了这次认识他们的机会。

    约三点半,我们赶到了圈门370总站,登车,回家。

    经谷歌地球测量,此行全程投影距离14.71公里(一些之字形路没办法测量),累计拔升近1000米(石古岩车站海拔171,九龙山山梁最高点965)。

 

附本博文章

京西古道行

倒楣,狗咬了俺的屁股

向刺茅花坨前进

   
队友照片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转载]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资料: 

 

    京西古道因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遐迩闻名;其中石佛岭段因状似古栈道,且有蹄窝和碑刻而堪称“经典”;东邻永定河、西靠石佛岭的古村东石古岩,又因古道穿村过、村内店铺多而誉称“古道明珠”。石佛岭西侧还有一个西石古岩村,当地人称之为小石古岩,现两村均设有929路车站。有意思的是,石古岩村名中的“岩”字,是京西山区人们对悬崖峭壁的一种简称,音nié(苶)而非yán(盐)。

  石佛岭又名石窟山,明《宛署杂记》称其“在县西九十里。山临浑河(即永定河),壁立千仞,一径上通,仅可容足,俯视河水,最为险阻。有一石窟,名般若堂。”在此修行的高僧明安禅师率弟子募化四方,劝人行善修路。上至朝廷司礼监太监,下至当地官员、百姓积极响应,纷纷出钱或出力,于明万历六年,将这段险路拓成坦途。为表彰众人修路功德,在一面崖壁上镌刻连体四碑,记录修路之事和施善芳名。其中一碑之碑额刻的是三尊佛像,石佛岭及其该段古道由此得名。

  东石古岩村一带因地势险要,早在汉代时已有军人驻防,村东永定河对岸“对过岩”山顶上至今保存着汉代烽火台遗基,还出土过箭镞、铁剑等兵器;明代又在此设黑石崖口。村落建于石佛岭东一面山坡上,京西古道主干线西山大路北道自东向西、自下而上穿村而过。一条小山沟与古道相伴,有石砌小拱桥连接南北。村子不大,只有50多户、110余人口,村民多为张姓。相传有张姓兄弟二人从别处迁来并陆续发展成村。他们在山坡上修梯田、栽果树,在古道旁建酒馆,开店铺,过着农、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的日子。如今,乘929路公交车,在东石古岩站下车,往西北方向走十数米便可见到一面“京西古道”大型浮雕墙,再前行几米,由写有“东石古岩村”的影壁墙后面穿过铁路隧洞,一个古朴气息浓郁的古山村,恰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地出现在眼前。街道虽经“硬化”改造,但仍有磨光的古道铺路石不甘埋没而出露。缓缓上行,迎面立着一块高大的文化牌,上面绘着石佛岭古道和东石古岩村的缩写。沟南一大片青砖灰瓦、有多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古民居建筑,即村民所说的南院。一座石砌小古桥,北头是古街道,南头是一个广亮大门,可以想像当年客商、驮队出出入入的繁忙景象。沟北古道旁也有几处留有“门面房”遗迹的古宅院,即“北院”和“下店”。南、北两院和下店,在未通铁路前,供过往客商歇脚、购物,生意红火,连同整个东石古岩村有如“古道驿站”。有一株茂盛的古树从南院一处老宅中冒出,其地面直径有一米多,不知几百年才能长得如此巨大,寿星般地俯视着古村落的发展变化。

  如果由村西上口往西北方向,走过清同治年间修筑的桥子沟古桥,可见到路外边一处酒铺遗址。再往前即保存完好的石佛岭古道。路面由片石铺成,早被踏磨得光滑闪亮,路宽有三四米,路的外沿有二三尺高的拦墙,墙外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崖下是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站在路旁往下看,令人目眩。从脚下的古道往北,依次为门板铁路、109国道辅线、永定河故道、丰沙线铁路,形成了一幅古今立体交通图,浓缩了我国交通发展的历史。你会感到你是在时空隧道中穿行,在交通博物馆中散步。这里还需要经过在石灰岩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石门”古道。光滑的岩石上有一个个凹深的大蹄窝。这里是一个风口,顺着永定河河谷西来的风直灌而来。据老人们讲,这里冬天刮风时,能把人和牲口掀到崖下,或者能把人冻死,曾流传着一句民谣:“天下十三省,冷不过石佛岭”。因此才有了路边那个小酒铺,供过往客商饮酒御寒。

  由修路摩崖碑下缓缓下行,铁路外即西石古岩。此村成村稍晚,现已经与王平中学和色树坟村连为一片。解放后,有一些沧州人来此居住,并带来了河北南皮、沧县一带的“落子”(又称风秧歌)并传承至今。

 

  1、石佛岭之谜
    村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因山间有三尊石佛(下图),故名为石佛岭。这座山有一奇处,至今无人知晓原因何在。
   说它奇,一点也不为过,奇就奇在这里的风,冷、大、久。想当初,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全国二十三个省,哪儿也冷不过石佛岭。听老一辈的人说:这里曾是一个风口,商人们运载货物到了这里,都要驻足达几天几夜,等风过之后才可继续前行。尤其是到了冬天,这里温度可低至零下二十几度,再加上大风咆哮,使得商人们只能萎缩一团,鼻涕流出几乎瞬时冻结成冰。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寒风凛冽,却是无可怀疑的。
    这里的风不仅冷、大,而且久。曾经,岭下有一道弯曲的河流经过,每当起风之时,这里便形成一股巨大的漩涡,转速极快,如风车一般。而且,它的力量非常之大,听说有一次一个商人的竹筐被风吹到了河面上,随着漩涡旋转不停,一直等到六天以后风息之时,漩涡才停止,而竹筐早已成为一支支“竹筷”了。
2、石门宝藏之说
    付家坨山上有一个土方被这里的人称作“二岩”,那里有一处景观:两块巨石矗立于此,中间只有一丝缝隙,如同一道即将启开的门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石门。传说这里很久以前是个藏宝之处。     
那个时候,这里住着兄弟二人,父母早亡,因此只在这里开荒种田度日,累时便在两块石头上歇息。一天,兄弟两个正在锄地,忽见天上飞来两只大雁,经过他们头顶时,嘴里衔的东西落了下来,哥哥捡起一看,是两粒种子,于是便同弟弟一起把它们种在了锄好的地上。谁想几分钟后便长出了秧苗,两个人高兴地支起了架子,只见秧苗立刻顺着架子一爬到顶,一会便结出了两个葫芦样子的果实。二人不知这为何物,只顾每日浇水,果实越长越大。
    不久以后,此处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二人拜过,便问起此果。老人观察了一下此地,回答说:此乃两棵瓠子也。那两块石头乃一道门,门内有前朝遗下的金银财宝无数。这两个瓠子便是开启石门的钥匙,待瓠子变老,茎叶枯黄之时,将其摘下,尾部相对,冲石门喊三声:石门石门快打开,便可开启,进去之后要将两个瓠子紧紧卡住石门,取宝之后迅速出来,叫两声:石门石门关起来,便可。兄弟二人听得热血沸腾,又听那老人说到:“要切记:一定要等瓠子完全变老,茎叶尽脱之时方可摘下,那样它们的硬度才足够卡住门,否则它们只能支撑不到一个时辰。今日乃立秋,一个月之后我回到这里的时候,它们才能完全老化,那时可摘之,早一天就早一分危险。记住:一个月之后我会回来。”二人拜谢,忽然间老人不见了踪影,方知是位仙人所变。于是兄弟两个高兴回家去了。
    转眼间已到第二十九天,两人来到地中,见瓠子叶落了一地,只剩几片还挂在秧上。哥哥便与弟弟商议:今日进洞取宝如何?弟弟劝阻他道:“仙人临走之时吩咐过,一个月后瓠子才完全变老,明天才是期限。待明日仙人归来时再入洞也不迟。”哥哥不听,匆忙将两瓠子摘下,尾部相对,对着石门大喊三声:石门石门快打开,只见石门应声而启,哥哥立刻钻入洞中,用瓠子把门卡好;弟弟无奈只得也跟了进去。只见里面金光闪闪,琳琅满目,偌大的洞中装满了金银玛瑙珍珠翡翠,令人目不暇接。惊喜一阵之后,哥哥便开始用早已准备好的袋子大把地装着宝贝,而弟弟只将身上的口袋装满,便唤哥哥出去,但哥哥如同未听见一般,还在继续装。此时,弟弟突然发现瓠子早已掉在了地上,石门已经开始关闭了——皆因没有完全变老的缘故,瓠子才支撑了不到一个时辰。弟弟大叫一声:“不好!”便去拉哥哥,可是无论如何也拉不动,没办法,只能自己跑了出去。刚刚出来,只听石门“嘭”地一声关上了,哥哥被封在了洞中。弟弟用力想去扒开石门,却只能够将它扒开一条缝隙,便再也动不了了。于是,悲痛的他哭死在了洞口。
    第二天,仙人回来,发现倒在这里的弟弟和地上的两个瓠子,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摇了摇头,将弟弟和瓠子一起埋进了山谷,就离开了。从此不知所踪。
    自此,这个地方只留下被弟弟扒开了一条缝的石门,还有这个悲剧一样的传说。

 

   石佛岭古道是迄今为此保留最完好的一段古道之一,位于王平镇境内的东石古岩村,古道穿村而过。当年驮队、马帮行走的蹄印深刻清晰,蹄窝密布保留完好,是难得的远古印记。同时在此段古道上还有四块摩崖石刻,其中一块碑额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石佛岭由此得名。由摩崖碑往北转东,即见到把岩石山体凿出石槽修通的路,人们称之为“石门”。再往东一段,路虽平坦,但外临绝壁,令人目眩,下面即永定河及近代门板(门头沟至板桥)铁路,今昔对比更能显示出古道的地理位置之重要。再转向东南方向,拐弯处路边有残墙遗基,据传原建有酒馆。再往前有一深沟,原称“断龙沟”,后改为“桥子沟”,过沟桥涵高10米,桥名得胜桥,为清同治十年(1871)被洪水冲毁后重建。传说曾有一飞贼叫侯金龙,在皇宫作案被发现,潜逃至此,被村中张姓人抓获,为避皇上“真龙天子”之讳,往上报告时将“断龙沟”改名为“桥子沟”。

  石佛岭古道地形险要,保存较好,是相当经典的一段有明代修路碑的古道,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人文景观。

  摩崖石碑

  在东西石古岩之间,石佛岭古道上,有明万历六年(1578)修路摩崖碑。摩崖碑为四块,右数第一块刻碑文,高2.4米,宽约1米,碑额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碑文曰:“金台西去都城七十余里,引地曰:王平乃朝圣之基,乃宛平之治地,崦于山阴之处,其山石窟崖东西浑河暴流,南北两山峡隘,水凶山险,涧陡沟深,其为椎猎之处,没经雨雪,行人厄于颠沛,滚坡坠崖,殃于斯者多矣。······”第二、三、四碑下有高、宽各1.1米束腰座承托,碑刻修路施资芳名。

  东魏刻石

  东魏武定三年(545)刻石,在河北村永定河到北岸,是东魏平远将军、筑城使元勒,征夫筑城的纪录,是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刻石。该刻石虽然仅有49个字,但是它真实地纪录了当时征夫筑城一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刻石通篇文字成条幅状,布局因材施技,在岩石的凹凸不平与裂痕交错之间,取一小面,疏密而字,跳跃成文,石面没有人工可以修饰,可以推测刻写者是利用筑城的余暇,随手清扫出一块地方刻写了这篇刻字。统观这条刻字,字体舒展大方,错落有致,大字不唐突,小字不畏缩,布局稳中,谋篇合理。

 

古道一侧的崖壁并列明万历六年(1578年)刻竣的摩崖碑四块,三块记载捐资众善者的功名,有锦衣卫、司礼监、王平口巡检司官员,以及高僧、善众。一块记述修路过程,将400多年以前的石佛岭险峻地貌娓娓道出:“王平乃圣朝之基,乃宛平之治□地,……石窟崖东西浑河暴流,南北两山峡隘,水凶山险,涧陡沟深,……每经风雪,行人危于颠沛,滚坡坠崖殃于斯者多矣!有明安禅师以修桥补路,务使民间不致登徒之忧。历风霜而不倦,越二三载方蒙遂志。深涧跨以坚桥,悬崖横以坦路。千百行人臻余庆,十方檀信沐洪庥。”因一块碑上刻有三个佛,留下石佛岭的名号。

曾经开山采石的炮崩到这里为止,碑刻得以保留完全偶然,据说当年炮眼已凿到附近,安放炸药时意外失手提前开炸将放炮的炸成重伤,从那以后没有人再敢在这块石头上打主意了。遗憾的是西去的古道,也随着被削去的半面山体嘎然无踪。

 

最早打搅这河谷的是这古道,将京城与西北的张家口,继而内蒙沟通,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京西煤碳进京的重要通道。百年前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勘察了三个方案,其中一个就是眼前丰(台)沙(城)线走向,穿越这大山凿了67个山洞;一个就是走关沟的京张铁路,当年33‰的路基坡度、4个隧道和一个“人”字线路,将大山爬过。8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父亲领着我从丰台上车走京张到沙城,这也是我游走的第一个县城,又从丰沙返回丰台,每过一个山洞就在火车时刻表的空白处划一道,也成为我《数理统计》最早的一堂课,在我孩提的记忆里,考试成绩的高低似乎老爸从没计较过,想不起老爸的严厉是个什么样子,我对地理的偏好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就是老爸给我的启蒙教育,那一天的记忆始终铭刻在心里。詹天佑勘察的第三条线路,在京张铁路走向北,据说就是现在正在修建的京张城际铁路走向。

京张铁路的开通,使京西古道逐渐失去沟通西北商道的作用。1906年为给京张铁路火车提供动力煤炭,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从西直门到门头沟的中国第一条支线铁路——京门铁路,终点是已拆除的门头沟火车站。1924年往西至斋堂续建门斋铁路,因为是私人资本,标准很低,几乎就建在永定河的河滩上,汛期尚需移出停运,后期几乎废弃,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在门斋铁路的基础上修建至木城涧煤矿,形成了今天的京门铁路,也使京西古道失去向外输送京西煤炭的作用,最终荒芜。如今随着京西煤矿停采,京门铁路也寂寞了,与隔河相望的丰沙铁路的繁忙形成鲜明的对比。1939年,日本占领者为掠夺晋北的煤炭资源,修建(大)同塘(沽)铁路,直至投降尚未修通,如今在永定河上留下一溜从未架过桥梁的桥墩和琉璃渠、落坡岭等几处隧道,1945年后已有线路基础一直当便道使用。1952年在此基础上以铁道兵为主力开始修建丰沙铁路,1955年通车。在琉璃渠村的一处民房旁至今可以见到一座纪念碑:106公里的线长,留下108位牺牲者的名单,曾听说成昆铁路的修建平均一公里一个烈士,一直不敢相信,毕竟是和平时期。

 

    咱们回过头来看,这有个桥洞。这里原来被老人们称为“断龙沟”,是后来才改称“桥子沟”。据村里老人讲:当年有一个在皇宫犯了案的大飞贼叫“侯金龙”,潜逃至此,被东石古岩村的张氏祖先抓获。在向皇宫报告时,因为地名叫“断龙沟”,犯了皇帝的禁忌,所以改名为“桥子沟”。

京西古道石佛岭段,您不可错过的精彩一段

    这是古道上最为优美的一条曲线,您到了这里歇歇脚,然后可着劲地照吧,每一张照片都能成为经典。

这里给您暴个料:在这段路上有三个趣的“看点”:

看点1:挂鞦子

    鞦子是马鞍上的一种装置,把鞦子挂在马鞍的后面以加强它的重量,用来防止在下山时马鞍往前滑落。因为石佛岭古道上下坡的地方比较陡峭,所以起名叫做“挂鞦子”。

看点2:兔子窝:

    原来兔窝子那里是个酒馆,马队经过时,主人一抽鞭子,发出响亮的声音,酒馆的伙计就开始备酒,等到这一对人马来到酒馆跟前时,店小二把酒端给运货的人,他们不需下马,一饮而尽,丢下酒钱继续赶路。石佛岭的冬季寒冷,喝了这碗酒可以御寒。

看点3:尿尿窝子

石佛岭古道上遍布着蹄窝,蹄窝众所周知,就是牲口因为长期踩那一块石头,所以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坑。在石佛岭古道有一处叫“尿尿窝子”,听名字也能想到它的由来吧。由于牲口长期在那里“方便”,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尿尿窝子”,俗话说水滴石穿,经过漫长的“浇灌”这块石头想不变也难啊!

 

 

 

 

 

 

 

 



 

0

前一篇:换岗位
后一篇:记脱欧当天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