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古岩、道须、峰口庵、圈门游记

标签:
石古岩道须石佛岭京西古道圈门峰口庵 |
分类: 游记 |
穿越地区三维图及穿越路线(所有图片点击均可放大)
http://s5/middle/4c8518eahb823eefafa34&690
穿越地区10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http://s12/middle/4c8518eahb823efb01c1b&690
从谷歌地球上截取的穿越区域三维图
http://s16/middle/4c8518eahb8246b1b613f&690
京西古道三条主干道示意图http://s3/middle/4c8518eaga4a318afb002&690
一、石佛岭的位置。
http://s5/middle/4c8518eahb82489141ec4&690
二、石古岩到道须的走向
http://s2/middle/4c8518eah78d07a18d181&690
队友在群雕前合影
http://s10/middle/4c8518eahb825b20c5b39&690
http://s12/middle/4c8518eahb825b28bf01b&690
废村
http://s13/middle/4c8518eahb825ae02ee8c&690
安大妈家
http://s9/middle/4c8518eahb825ab6e2a78&690
三、道须向九龙山山梁的走向
http://s5/middle/4c8518eahb824faa7f744&690
村里通向圈门的路口
http://s1/middle/4c8518eahb825b87ad080&690
向南,通向圈门
http://s11/middle/4c8518eahb825bb09b49a&690
热情的安兄弟
http://s14/middle/4c8518eahb825bd9c12bd&690
四、攀上九龙山脊后的走法
http://s4/middle/4c8518eahb8255c5bed83&690
http://s6/middle/4c8518eahb8255d083675&690
附本博文章:
队友照片
http://s1/middle/4c8518eahb825c6727d90&690
http://s16/middle/4c8518eahb825c6c51c5f&690
http://s5/middle/4c8518eahb825c739e4c4&690
http://s6/middle/4c8518eahf3179cc224d5&690
http://s15/middle/4c8518eahb825c80e98ae&690
http://s6/middle/4c8518eahb825c8c98e45&690
http://s6/middle/4c8518eahb825c9c26395&690
http://s11/middle/4c8518eahb825ca432e0a&690
http://s12/middle/4c8518eahb825cad50a3b&690
http://s5/middle/4c8518eahb825cb35d1d4&690
http://s1/middle/4c8518eahb825cba5e0d0&690
http://s15/middle/4c8518eahb825cc1c47ae&690
http://s12/middle/4c8518eahb825ccb891ab&690
http://s10/middle/4c8518eahb825cd215ec9&690
http://s16/middle/4c8518eah78d09490d06f&690
http://s16/middle/4c8518eahb825ce13ac8f&690
http://s12/middle/4c8518eahb825ce68b99b&690
http://s5/middle/4c8518eahb825cee009c4&690
http://s7/middle/4c8518eahb825cf325ff6&690
http://s3/middle/4c8518eahb825cfca0732&690
http://s2/middle/4c8518eah78d094f74861&690
http://s3/middle/4c8518eahb825d20fa482&690
http://s11/middle/4c8518eahb825d29ad18a&690
http://s6/middle/4c8518eahb825d3155f95&690
http://s4/middle/4c8518eahb825d3a253d3&690
http://s13/middle/4c8518eahb825d41a8aac&690
http://s15/middle/4c8518eahb825d48d704e&690
资料:
石佛岭又名石窟山,明《宛署杂记》称其“在县西九十里。山临浑河(即永定河),壁立千仞,一径上通,仅可容足,俯视河水,最为险阻。有一石窟,名般若堂。”在此修行的高僧明安禅师率弟子募化四方,劝人行善修路。上至朝廷司礼监太监,下至当地官员、百姓积极响应,纷纷出钱或出力,于明万历六年,将这段险路拓成坦途。为表彰众人修路功德,在一面崖壁上镌刻连体四碑,记录修路之事和施善芳名。其中一碑之碑额刻的是三尊佛像,石佛岭及其该段古道由此得名。
东石古岩村一带因地势险要,早在汉代时已有军人驻防,村东永定河对岸“对过岩”山顶上至今保存着汉代烽火台遗基,还出土过箭镞、铁剑等兵器;明代又在此设黑石崖口。村落建于石佛岭东一面山坡上,京西古道主干线西山大路北道自东向西、自下而上穿村而过。一条小山沟与古道相伴,有石砌小拱桥连接南北。村子不大,只有50多户、110余人口,村民多为张姓。相传有张姓兄弟二人从别处迁来并陆续发展成村。他们在山坡上修梯田、栽果树,在古道旁建酒馆,开店铺,过着农、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的日子。如今,乘929路公交车,在东石古岩站下车,往西北方向走十数米便可见到一面“京西古道”大型浮雕墙,再前行几米,由写有“东石古岩村”的影壁墙后面穿过铁路隧洞,一个古朴气息浓郁的古山村,恰似“柳暗花明又一村”般地出现在眼前。街道虽经“硬化”改造,但仍有磨光的古道铺路石不甘埋没而出露。缓缓上行,迎面立着一块高大的文化牌,上面绘着石佛岭古道和东石古岩村的缩写。沟南一大片青砖灰瓦、有多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古民居建筑,即村民所说的南院。一座石砌小古桥,北头是古街道,南头是一个广亮大门,可以想像当年客商、驮队出出入入的繁忙景象。沟北古道旁也有几处留有“门面房”遗迹的古宅院,即“北院”和“下店”。南、北两院和下店,在未通铁路前,供过往客商歇脚、购物,生意红火,连同整个东石古岩村有如“古道驿站”。有一株茂盛的古树从南院一处老宅中冒出,其地面直径有一米多,不知几百年才能长得如此巨大,寿星般地俯视着古村落的发展变化。
如果由村西上口往西北方向,走过清同治年间修筑的桥子沟古桥,可见到路外边一处酒铺遗址。再往前即保存完好的石佛岭古道。路面由片石铺成,早被踏磨得光滑闪亮,路宽有三四米,路的外沿有二三尺高的拦墙,墙外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崖下是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站在路旁往下看,令人目眩。从脚下的古道往北,依次为门板铁路、109国道辅线、永定河故道、丰沙线铁路,形成了一幅古今立体交通图,浓缩了我国交通发展的历史。你会感到你是在时空隧道中穿行,在交通博物馆中散步。这里还需要经过在石灰岩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石门”古道。光滑的岩石上有一个个凹深的大蹄窝。这里是一个风口,顺着永定河河谷西来的风直灌而来。据老人们讲,这里冬天刮风时,能把人和牲口掀到崖下,或者能把人冻死,曾流传着一句民谣:“天下十三省,冷不过石佛岭”。因此才有了路边那个小酒铺,供过往客商饮酒御寒。
由修路摩崖碑下缓缓下行,铁路外即西石古岩。此村成村稍晚,现已经与王平中学和色树坟村连为一片。解放后,有一些沧州人来此居住,并带来了河北南皮、沧县一带的“落子”(又称风秧歌)并传承至今。
2、石门宝藏之说
那个时候,这里住着兄弟二人,父母早亡,因此只在这里开荒种田度日,累时便在两块石头上歇息。一天,兄弟两个正在锄地,忽见天上飞来两只大雁,经过他们头顶时,嘴里衔的东西落了下来,哥哥捡起一看,是两粒种子,于是便同弟弟一起把它们种在了锄好的地上。谁想几分钟后便长出了秧苗,两个人高兴地支起了架子,只见秧苗立刻顺着架子一爬到顶,一会便结出了两个葫芦样子的果实。二人不知这为何物,只顾每日浇水,果实越长越大。
石佛岭古道地形险要,保存较好,是相当经典的一段有明代修路碑的古道,是非常具有观赏性的人文景观。
摩崖石碑
在东西石古岩之间,石佛岭古道上,有明万历六年(1578)修路摩崖碑。摩崖碑为四块,右数第一块刻碑文,高2.4米,宽约1米,碑额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碑文曰:“金台西去都城七十余里,引地曰:王平乃朝圣之基,乃宛平之治地,崦于山阴之处,其山石窟崖东西浑河暴流,南北两山峡隘,水凶山险,涧陡沟深,其为椎猎之处,没经雨雪,行人厄于颠沛,滚坡坠崖,殃于斯者多矣。······”第二、三、四碑下有高、宽各1.1米束腰座承托,碑刻修路施资芳名。
东魏刻石
东魏武定三年(545)刻石,在河北村永定河到北岸,是东魏平远将军、筑城使元勒,征夫筑城的纪录,是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刻石。该刻石虽然仅有49个字,但是它真实地纪录了当时征夫筑城一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刻石通篇文字成条幅状,布局因材施技,在岩石的凹凸不平与裂痕交错之间,取一小面,疏密而字,跳跃成文,石面没有人工可以修饰,可以推测刻写者是利用筑城的余暇,随手清扫出一块地方刻写了这篇刻字。统观这条刻字,字体舒展大方,错落有致,大字不唐突,小字不畏缩,布局稳中,谋篇合理。
古道一侧的崖壁并列明万历六年(1578年)刻竣的摩崖碑四块,三块记载捐资众善者的功名,有锦衣卫、司礼监、王平口巡检司官员,以及高僧、善众。一块记述修路过程,将400多年以前的石佛岭险峻地貌娓娓道出:“王平乃圣朝之基,乃宛平之治□地,……石窟崖东西浑河暴流,南北两山峡隘,水凶山险,涧陡沟深,……每经风雪,行人危于颠沛,滚坡坠崖殃于斯者多矣!有明安禅师以修桥补路,务使民间不致登徒之忧。历风霜而不倦,越二三载方蒙遂志。深涧跨以坚桥,悬崖横以坦路。千百行人臻余庆,十方檀信沐洪庥。”因一块碑上刻有三个佛,留下石佛岭的名号。
曾经开山采石的炮崩到这里为止,碑刻得以保留完全偶然,据说当年炮眼已凿到附近,安放炸药时意外失手提前开炸将放炮的炸成重伤,从那以后没有人再敢在这块石头上打主意了。遗憾的是西去的古道,也随着被削去的半面山体嘎然无踪。
最早打搅这河谷的是这古道,将京城与西北的张家口,继而内蒙沟通,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京西煤碳进京的重要通道。百年前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勘察了三个方案,其中一个就是眼前丰(台)沙(城)线走向,穿越这大山凿了67个山洞;一个就是走关沟的京张铁路,当年33‰的路基坡度、4个隧道和一个“人”字线路,将大山爬过。8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父亲领着我从丰台上车走京张到沙城,这也是我游走的第一个县城,又从丰沙返回丰台,每过一个山洞就在火车时刻表的空白处划一道,也成为我《数理统计》最早的一堂课,在我孩提的记忆里,考试成绩的高低似乎老爸从没计较过,想不起老爸的严厉是个什么样子,我对地理的偏好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就是老爸给我的启蒙教育,那一天的记忆始终铭刻在心里。詹天佑勘察的第三条线路,在京张铁路走向北,据说就是现在正在修建的京张城际铁路走向。
京张铁路的开通,使京西古道逐渐失去沟通西北商道的作用。1906年为给京张铁路火车提供动力煤炭,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从西直门到门头沟的中国第一条支线铁路——京门铁路,终点是已拆除的门头沟火车站。1924年往西至斋堂续建门斋铁路,因为是私人资本,标准很低,几乎就建在永定河的河滩上,汛期尚需移出停运,后期几乎废弃,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在门斋铁路的基础上修建至木城涧煤矿,形成了今天的京门铁路,也使京西古道失去向外输送京西煤炭的作用,最终荒芜。如今随着京西煤矿停采,京门铁路也寂寞了,与隔河相望的丰沙铁路的繁忙形成鲜明的对比。1939年,日本占领者为掠夺晋北的煤炭资源,修建(大)同塘(沽)铁路,直至投降尚未修通,如今在永定河上留下一溜从未架过桥梁的桥墩和琉璃渠、落坡岭等几处隧道,1945年后已有线路基础一直当便道使用。1952年在此基础上以铁道兵为主力开始修建丰沙铁路,1955年通车。在琉璃渠村的一处民房旁至今可以见到一座纪念碑:106公里的线长,留下108位牺牲者的名单,曾听说成昆铁路的修建平均一公里一个烈士,一直不敢相信,毕竟是和平时期。
http://s3/bmiddle/534023c3t596a7f129802
这里给您暴个料:在这段路上有三个趣的“看点”:
看点1:挂鞦子
看点2:兔子窝:
看点3:尿尿窝子
石佛岭古道上遍布着蹄窝,蹄窝众所周知,就是牲口因为长期踩那一块石头,所以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坑。在石佛岭古道有一处叫“尿尿窝子”,听名字也能想到它的由来吧。由于牲口长期在那里“方便”,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尿尿窝子”,俗话说水滴石穿,经过漫长的“浇灌”这块石头想不变也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