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迎着海风追逐的族群——惠安女与惠安石雕的魅力

(2014-09-06 10:52:43)

文化立国评论专栏

 

                                   迎着海风追逐的族群
                                                                                   ——惠安女与惠安石雕的魅力
      

       引言
       她们傍海而居,靠海生存,她们的勤劳、勇敢被历代人所称赞。海洋是她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洋给予她们生活所需,同样的,她们也用自己的聪慧和巧手,赋予这片海洋新的寓意。她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缝制出属于自己的服饰,她们有自己的工艺,雕琢出一尊又一尊令人啧啧称赞的石像。依傍着这片海洋,她们是求生者,也是主宰者。
      一。惠安女
       一、历史由来
       惠女风情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而这风情,则主要是依托她们特殊的惠女专属服饰而变现出来的。
惠安女,严格地说是惠东女,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岞三乡,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但她们的服饰却很奇特,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意义。瞧那一年四季不离身的黄橙橙的竹笠别着绸花绒球,一方花头巾遮掩了半边脸庞,衣裳、斗笠、花巾缀着塑料珠子或各色纽扣,斜襟上衣短得露出肚脐,肥大的黑裤筒随风飘起猎猎作响,腰间裤头上,未婚的系着宽宽的彩色塑料编织的裤带, 已婚的还加系多股银链,分外耀眼。因而素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之称。惠安女这种超常的外形,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那么强烈、新鲜和独特,与大海、礁石、渔船、石厝等景观随意组合,都是旖旎动人的人文景观。①
       二、民俗习俗
       惠安女的服饰也有着其独特的着装年龄讲究。惠安女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穿着奇异服饰,而是有着一个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应过程。在十一二岁以下时,“一般都穿类似本县其他农村孩子所穿的普通衣裤,如外地农村的女孩不去讲究、不懂讲究服饰穿戴一样”。但当她们长到十三四岁时,一般都已订婚,生理、心理等因素也促使她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才开始穿着传统服饰。②
       在惠东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几个惠安女头戴黄斗笠、系蓝底白花布头巾、身穿不遮下腹的上衣和黑长裤,以独特的姿势合力扛着一条巨石,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那么俊美。作为女人、母亲、妻子,惠安女是柔美的温顺的,而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她们又如迎击惊涛骇浪的礁石,那柔弱的身躯蕴藏着坚毅刚强的力度, 强劲而柔美,浓烈而温馨。③
惠安女服饰的特殊性和强烈的地域色彩,也要求其有自己的制作工艺。在崇武城外的大岞和山霞等惠安女服饰流行区,每个惠安女到了待嫁的年龄,都必须学会制作服饰和刺绣手艺,否则就嫁不出去。因此,她们一般在12岁~14岁时,开始向母亲或周围的姐妹、亲戚学习缝制服饰和刺绣手艺,这些地方的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属于母女传袭形态。而小岞、净峰等惠安女服饰流行区则有专门的裁缝店制作服饰,一般女子出嫁之前,父母都会到裁缝店为其定做待嫁服饰,这些地方的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属于师徒传袭形态。④
        三、新时期的新发展
       今天再走进惠安,你会发现新一代的惠女们早已换上了时装,与这个时代完美融合。基本上三四十岁以内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穿传统服饰,其服饰与普通汉族人无异。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平时也不再穿着传统的整套服装,比较流行的装束是:头上梳辫子,有的戴方巾也有不带方巾的;上衣仍穿“节约衫”;裤子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陆地区流行的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上像男性一样别着手机;鞋仍是塑料拖鞋。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的服装才保留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惠安女服饰的原貌,其余大部分女性只在婚礼、葬礼、回夫家或外出做客时,才穿整套的传统服装。⑤但是,这并不代表惠女服饰的消亡。相反的,人们对于这种特殊服饰的认识与尊重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今天,很多年轻一辈还是会在特殊场合特殊时间选择穿惠女服饰,如婚礼或庆典。按其传统习俗, 妇女结婚或节日穿凤冠鞋, 鞋用红呢布制作, 鞋头上翘, 尖端绣鸡冠状花瓣, 两旁各绣彩凤, 俗称踏轿鞋。⑥另外,惠女服饰也纳入了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在游客步履所到之地,都可体验惠女服饰的精美和新奇。
       老一辈人对惠女服饰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特殊场合还是日常生活,老一辈的惠安女都是身着惠女服饰的。对她们而言,这已经是她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华发渐增,但是她们对服饰的每一个细节依然是执着追求并严格遵守着。从盘发到头饰的装点,到手镯以及腰带的佩戴,她们都不曾遗漏。惠女服饰,早已嵌入她们的生命,这一生,可谓是这一套奇特的服装见证了她们的成长,陪着她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关口,于是乎,对于这套服装,除了自己的坚持,老人们更是对那些愿意穿惠女服饰的年轻人表现出了莫大的喜爱和欢欣。走进惠东旅游区,凡是身着惠女服饰的游客,在附近村落走动一圈,必会引起老人们的观望和喜爱。对当地老人而言,看到一个外地的年轻人能够如此接受并且喜爱她们世世代代穿着的服装,她们感到的是一种得到肯定和继承的欣慰。
       那么,惠女服饰在今天,要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它,喜爱它也成了一个更大的命题。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服饰是一种边缘性的科学文化,他涉及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审美等等。服装是有生命的文化,她的存在不该去过多地保护,而应该是继承与发展,是随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变化而发展的。要让惠安女服装文化发展就要与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在其他服装设计中有惠安女装的文化的元素,让惠安女装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大众服装中去。同样惠安女装也不能一成不变的沿袭过去,要在保留惠安女装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替换或加入现代的时尚元素,同时款式也要有适当的改变,在保留惠安女装基本“味道”的同时,要融入现代时尚款式,使之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⑦惠安女服饰是一款有着独特海洋风格的服装,她的存在也应该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和现代审美取向的变化而变化,民俗服饰的发展不能只靠其强烈的色彩和浓郁的地方文化支撑。应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使惠安女服饰在保持原有形态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使之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四、惠安女与海洋习俗之间的关系
       傍海而居的惠安女,他们的生活与习惯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从她们所穿着的服饰上可见一斑。惠安女服饰纹样是一种附着在服装载体上的主体美,它与当地民俗风情、宗教祭祀及人们的生活情趣、伦理道德是分不开的,大多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情于景,带有渔家生活气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运用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使其吉祥意念与表现形式不断地融合,故具有很强的内涵性、象征性、寓意性。
蓝底白花的惠安女服饰,就像海天相印的画面。因为劳作需要,所以服饰袖口较短;而不遮下腹则是体现了惠安女爱美的心里。上衣下摆较宽却不遮下腹,在海风的吹拂下,衣摆随风摆动,别有一番风味。面对海边的日晒风吹,聪慧的惠安女们想出了以头巾、斗笠 为对策,头巾挡风,斗笠遮阳,并且,在头巾上多有各种银饰或头花进行装饰,在遮阳挡风的同时也满足了爱美需求。
       二。惠安石雕
       与惠安女服饰同样闻名遐迩的,还有惠安石雕。技艺巧夺天工,久负盛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的惠安石雕,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等,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
       一、历史由来
       惠安石雕名扬天下, 为南派石雕艺术代表。与北派石雕相比较, 惠安石雕的历史并不悠久, 然惠安石雕能以其并不悠久的历史积淀而自创一派,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可见其艺术创新力的张显。石雕蟠龙柱是惠安派石雕作品中的精髓, 留存至今的具有文物保存价值的惠安石雕龙柱,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省内外、国内外共达110多对”。其中多为清代的作品, 且有部分是“ 其它地区任何时期的石雕龙柱所无法与之媲美的。”如蟠龙石柱中的“ 翻天覆地” 柱, “ 雌雄蟠龙” 柱等。⑧
        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与喜爱,自然是石雕盘龙柱会成为代表和典型的重要原因,当这种崇拜折射到石雕作品上,就是雕刻手艺与民族崇拜的完美融合。南埔乡元建清修的沙格宫中五对辉绿岩、花岗岩的透雕石龙柱,其中一对大龙柱,其龙头不是由下向上,而是由上向下,一眼望去,宛如从海中腾空而起又骤然俯冲而下,大有雷霆万钧之势,令人见之莫不盛赞惠安石雕艺人的技高艺绝;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的后龙乡峰尾东岳庙内的一对辉绿岩透雕大龙柱尤为奇特,若持物击之,东柱会发出铿锵之音,如龙在细呤,西柱则暗哑无声,得以区分雌雄,由此可见惠安雕匠艺人的高超技艺;福州于山法雨堂前蟠龙柱,蟠龙自上沿石柱盘绕而下,整体风格流畅飘逸,扇形鳞片叠拼匀称,腿、趾刚劲有力,充满质感。双足一踏波浪,一握带环龙珠,鹿角呈祥、虾须飘冉,虎眼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感。
       二、风俗习俗
       惠安石雕文化独有的艺术风格,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惠安石雕广泛应用于闽南传统民居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域建筑模式和形态,并以其鲜明的特点自成体系。明清以来,惠安石雕的应用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它主要应用于传统民居的大门、外墙体、柱础、排水口、天井、井圈等部位和构件的装饰,融实用、审美于一体,提高采光、通风效果,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丰富立面的阴影效果,使建筑在造型上显得立体生动。⑨
(图片来自百度网页)
       闽南传统民居以石筑建筑为主,这是一种与花刚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形式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布局形式,以中厅为轴线,前后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个十字轴的空间结构,两边厢房。建筑精雕细琢,体现了地方高超的石雕技艺。当地著名的景点崇武古城就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石头城。
       三、一个与老君岩有关的传说
       说石雕,有个民间故事值得一听。 泉州清源山的“老子天下第一”闻名遐迩,传说这尊老君造像与洛阳人有关。故事是这样的,宋代道教流传泉州,洛阳江畔的教徒便利用龙船尾山的三块天然岩石,聘请惠安的石雕名师,雕成了三尊教祖李老君的岩像,后来三尊中的两尊被毁,仅存一尊。这尊老君为避免洛阳江中龟精蛇怪兴风作浪危害人民,于是托梦给一教徒,嘱他到清源山幽静处寻一天然石,雕琢石像。教徒到了清源山,见罗山与武山下有块巨大的天然岩石,形如一老人席地而坐,老人有头有目有嘴有须,浑然天成。于是,教徒请原惠安石雕 师傅依天然岩石形态略加雕琢,即成就了我们现在所见、著名的——“老子天下第一”。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反正,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洛阳人及一位惠安石雕匠,为我们留下了老君岩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发展
       惠安石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数不清的雕匠名师,可惜大多数只口碑流传其姓名,清代以前见诸文字的甚少,有所记载的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名师。历史上石雕名师多出自惠安崇武,又以蒋姓居多,其后人也多继承祖业。本世纪初在台湾还流传着“无蒋不成场”之说。现在各地看到的清代中期自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石雕名作,多数由崇武五峰村峰前村蒋姓雕匠艺人主持创作的。由于惠安雕匠艺人成名后,并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怀绝技,远赴他乡甚至海外创业,因此,对他们的传承谱系的研究整理上难尽其详。
       而惠安石雕在创造出宝贵的人文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经济价值。作为惠安国民经济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惠安石雕石材产业是出口创汇及财政收入、国家税收的重要增长源。惠安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的石雕石材业出口基地和主要的石材石制品集散地之一,3000多种石材原料来自亚、非、拉美、欧共体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
       在今天,惠安石雕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划与出路。海峡西岸港口旅游城市是惠安石雕的目标,结合最新的科技研发,惠安石雕开展了工业园区这一建设平台,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并且,除了传统的宗教雕刻和民族图腾的雕刻,惠安石雕也有了更为活泼的创新性。走在惠安,不难发现,路边多出了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产品:俏皮可爱的卡通形象跳出银屏,成为一尊惟妙惟肖的石雕,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也可以通过石雕再现在大家面前。这也意味着,在传统的石雕技艺的继承中,惠安石雕努力的在调整着自己的位置,不断适应整个时代的大潮流,以求站得更稳。在培养人才方面,目前惠安石雕也在努力。许多工艺厂都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五、和海洋属性的关系
        传统的惠安石雕大多与宗教主题相关,这与惠安人傍海而居,靠海为生的生活习惯相关。男人出海,女人海边劳作,航洋与他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心中有较为坚定的信仰—即妈祖文化。他们相信妈祖会保佑他们的男人在海上平安顺利,这种内心的信仰外化,则有了一系列的宗教产物,石雕中的宗教主题即是此的衍生物。另外,惠安处在闽南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完整、功能各异,具有乡土色彩的神谱体系。
折射着宗教色彩的石雕作品最经典的是妈祖、观音和弥勒,主要见于宫观寺庙,主要石材为花岗岩。花岗岩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历千年而不腐、不蛀、不变。结晶颗粒比较均匀,石质坚硬,能制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最优质的石料称“峰白”。
注引自陈世雄主编【嘉庚学子眼中的东亚文化之都】作者钟淑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