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化立国
文化立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89
  • 关注人气: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2014-08-25 15:28:06)
标签:

房产

文化立国评论专栏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让城市更加动人。有人说,泉州是沉没在昏暗冰冷的海底的海船,时间带不走它的价值;有人说,泉州是宝盖山顶的万寿塔,永远倒影在海外漂泊的游子的心里;从南宋至今,开元寺的古桑见证了这座古老的城市从兴起到跃居于“东方第一大港”,从逐渐衰落到如今的满城霓虹的璀璨。适逢泉州成功申报东亚文化之都之际,应陈校长邀约,我有幸走进了泉州,了解这座城市。
       一.千年刺桐城,宋元时期的大港
提起泉州,不得不从刺桐花说起。刺桐花木高大,枝叶茂盛,开花之时满树殷红灿烂几无叶片,映衬着红瓦红墙,把古城妆点得分外动人。泉州人爱刺桐,除了满城的种植之外,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刺桐的“烙印”:刺桐路,刺桐小吃,刺桐幼儿园……这样的结果,怕是留从效也未曾预料到的吧:相传,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在泉州扩城之时广值这种来自异域的树木,而后南国的温暖潮湿的气候以及一年四季的灿烂的阳光滋养了它,也因此为泉州赢得了“刺桐城”这一美名。
       宋代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一个神奇的特性,即先开花后萌芽,则年年丰,否则反是,所以泉州人又叫它“瑞桐”。大抵真的是它为泉州带来了好运。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发展于唐朝,到宋元时代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进入鼎盛时期,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海上经贸往来,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中外的客商纷至沓来,云集泉州,出现了“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许多人告诉我,要追昔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应该从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开始。
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新馆位于风景优美的东湖公园东侧,潺潺的流水以及高大茂密的树木把它和闹市隔开来。主馆为双桅船建筑,结合了现代和古朴的元素。大概因其是国内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题博物馆的缘故,即使是在非周末,馆内也是不乏参观者,一个个满怀兴趣,扑于陈列台前,细细指认。一位来自华侨大学的志愿者担任我们此行的讲解员。由她领着穿梭在一个个陈列馆之中,古老的文物立时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有声故事。
       泉州的造船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先民就“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隋唐时期,泉州市是全国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造船业兴盛发达,宋朝谢履诗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当时福建所造的海船质量居全国之首,吕颐浩说:“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宋朝奉使海外的船和舟师,很多到福建来招募。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从泉州启航,所乘四桅船,也是泉州建造的。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有一部分是福建制造的。
一幅古代海船构件工程图吸引了我们,船头侧面画着的圆目称为“龙目”,供人上下船的小口则被称为“水仙门”,贯穿船身的中心长木则是名副其实的“龙骨”,此外,更有“桅猪”、“鼠洞”、“牛栏”、“羊角”等富有趣味的名称,几乎十二生肖的大名都派上了用场,此外常见的草木动物也在其列。一下子使得这些数千数百年前的文物亲切起来。
        据悉,在位于开元寺东侧的泉州湾的古船陈列馆,陈列着1974年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沉船以及其伴随的出土物。连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参观完之后,也不禁兴奋的赞叹:“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沉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底尖,船壳板用2至3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保存有头桅和中桅杆座,船尾有直径38厘米的舵孔,取材杉、樟、松木。根据研究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载重达到200余吨。船舱出土遗物有香料、药材、木货牌、铜铁线、陶瓷器等十四类。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泉州所造的海船,无论从其优美的造型、坚固的结构稳定性还是其出色的耐波性、适航性、风帆动力性能,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都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然而,造船工艺绝非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唯一因素。北人善骑,南人善舟”’这是我华夏先人的普遍规律。泉州一直不乏驾舟弄海之人。千百年来的海上弄潮,使得泉州成为古代当之无愧的航海人才基地之一,并为全国培育了一批批技术精湛的航海人,正是这些人才凭借自己优秀的航海技能,广泛应用“牵星过洋”、罗盘、指南针、量天足、灯旗……搏击惊涛骇浪,穿梭于近百个国家之间为泉州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发达,默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们,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为海道为主,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空前繁荣,为泉州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适逢那时候福建南部的人口增多,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海外贸易必要的物质条件。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熙宁五年(1072年)宋神宗下诏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法讲求。”这里的司,指市舶司,即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宋神宗要求设立市舶司的事情,足以说明了泉州在海上贸易所处的重要地位。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正式设立了市舶司。这样一来,泉州港就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使得进出口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大量的海外商客云集,带动了城市的幡然。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泉州城里有画坊八十,人口约八十万,呈现出一幅繁华富庶的景象。到了元代,更是盛极一时,与之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高到107个,比宋代多出一倍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蛮声中外的贸易大港。
       二.桑莲独擅声,灵山显圣光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泉州作为东方大港侨居着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各国的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其中以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为最。大批的中外客商云集泉州,也将它们各自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带到泉州来。这也就使得泉州不仅成为各种货物的集散地,也成了中外文化交融的中心。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泉州佛塔多达400多座,即使以郊区的小小法石村为例,就有佛、道、妈祖、龙王、王爷等14座寺庙,蔚为壮观。然而文化的交流历来都是双向的。当时,由于外来商人生活和经商的需要,迫切的要求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宋朝政府特地设立了专门的学校——番学。所以有“大观、政和,四夷向风,广州、泉南请建番学” 的记载。
       于是,各种宗教在泉州落地生根。风格迥异的宗教建筑交错于闽南传统教主之间,显示出中世纪泉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包容,开放自信。所以,了解泉州的第二条线路,从宗教之旅开始。
闽南人大多信佛,泉州人也不例外。建于唐代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的开元寺位于现在的泉州鲤城区西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里莲宫梵宇,焕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自古便居泉州佛教丛林之冠,素有“泉南佛国”之谓。更有朱熹题词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元朝是开元寺的鼎盛时期,僧侣多达一千多人,来来往往香客络绎不绝,被赐名为“大开元万寿禅寺”,与京都名刹的广济寺、东南第一寺杭州灵隐寺以及天下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寺院。
       提起开元寺就不得提景区内“三树同跟”的千年古桑,开元寺的起源与这桑树还颇有渊源。早在唐朝,泉州就盛产丝绸,此地本是当时富甲一方的黄守恭的桑地。相传有一和尚向他乞地建寺,他心有不舍故有意作难说须三日之内见到桑树开出白莲花方可。哪知三日之后满园苍绿桑树竟一夜之间盛开如雪白莲。黄守恭遂被感化,毅然献地结缘。有僧人名匡护禅师主持建寺工作,取名为“莲花到场”,后改名为“莲花寺”。其实,桑开白莲只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仍被泉州人民津津乐道,世代相传,而开元寺也因此得了“桑莲法界”的雅号。后来,僧人在寺内的大雄宝殿悬挂“桑莲法界”的匾额,提醒着人们这一段美丽的传说。
恰逢一同入景区的还有一行游客,索性跟在他们后头,听操着本地口音的导游娓娓道来,竟然因缘巧合的绕到了位于百柱殿后侧西边的“桑蓬古迹”。千年高龄的古桑老态龙钟,人们大多不去追究其是否开过莲花,只有那树边的一块老石碑,言之凿凿。导游介绍,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更有其中一枝已坠落至地上。僧人将其用一块花岗岩将其托起,并镌一对联曰“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也不负重我,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现在,游客们所看到的“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郁郁青青,生机勃勃。
       不过,景区中更为人熟知的应当数镇国塔和仁寿塔,两塔分别位于开元寺的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故又被称作东西二塔。在泉州人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就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我们今天说看到的东西塔从初建的木塔改为了石塔。在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下,多了一份岁月的古朴。塔身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上面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浮雕和壁画,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当然,石塔在泉州人的心里不仅仅只是建筑方面的精美绝伦,更多的是宋朝泉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更是许许多多海内外泉州人魂牵梦绕的乡影。
      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有一处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迹。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其实,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有一个奇异的传说:相传唐朝武德年间,泉州湾有一次鳄鱼患难成灾,沸腾的泉州港顿时冷落窒息。就在这没有驱鳄良策之时,忽有吏部官员奏书:“西方大食国圣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创始人,有四大门徒在中国传教,听说四人法力高强,烈日难灼体肤,雨水不湿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灭,定有驱鳄之神通。“于是唐高祖李渊降旨宣让三贤、四贤前往泉州,果真击走了鳄鱼。泉州湾又恢复正常的海运。当时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托庇安宁,信奉回教者甚多,于是三贤、四贤就结庐在灵山并在此传教。他们死了以后也就葬在这里。因为夜里常有灵异之光发出,所以人们就称之为“灵山圣墓”。当时还没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礼拜。
       灵山圣墓现有两墓并列,呈方形。墓盖用花岗岩雕刻,盖分三层,呈阶梯状,底层长方形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顶层呈券形,墓盖底下为覆盖墓坑的石板,刻有莲花瓣图案。墓地周围北、东、西三面依陡壁用块石砌筑半圆形挡土墙,依墙建仿传统木结构形式的花岗岩石构墓廊,平面如马蹄形。墓室上面罩盖石亭,下有廊柱,廊柱上下两端偏细,颇似织布的棱子。整体造型简单古朴却又不失庄严。穆罕默德为传教而来,也长眠于此,当真是用生命践行了“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
       此外,不仅仅是佛教、伊斯兰教,还有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也相继在这里传播。这些宗教即在泉州建造许多雄伟瑰奇,建筑艺术精致独特的宗教活动场所之外,也留下了众多珍贵文物的胜迹。
       元末明初发生在泉州的一场战争,几乎毁灭了所有外来宗教建筑,其构建和遗存散落于泉州古城内外。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这些碑刻和构建陆续在泉州的古城墙、地基和民宅中出土和被发现。现在在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种外来宗教的石刻,记录着泉州逝去的繁华,讲述着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发生在这个城市各种中西方文明对话的故事,同时,这些文化遗存也永恒的召唤着泉州的城市精神。
        三.九日山刻摩崖,航标塔导方向
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的金溪北岸,有三峰鼎对峙,山势峥嵘,草木葳蕤,高约百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相传西晋太康9年,在山麓创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后,聚居于晋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阳节,登山怀乡,九日山因此得名。南朝期间,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此翻译《金刚经》,泛海回国。唐朝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等名人雅士相继栖隐其间,石佛岩、金佛桥、通远王庙逐一形成。两宋逐渐变成泉南游览和海舶祈风圣地。
       漫步于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现在山上有现存摩岩石刻75处,其中13处和海外交通以及祈风有关。据了解是因为在木帆船时代,人们要远洋航行,必须借助风力。一次远洋航海少则一年,多则数年,甚至数十年,茫茫大海上的安危祸福也多半与风有关。对从闽南港口出航东亚、东南亚的船只而言,每年9月至11月,要乘西北风而去,每年4月至6月要随东南风归来。于是,祈求海神保佑海船一路顺风,就成为一个结合了沿海民众深沉情感和精神寄托的祭神仪式。九日山的摩崖石刻也就成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交贸易以及中外友谊的历史物证。
无独有偶,如磐石般屹立在泉州海岸港湾的宝塔也默默见证着“海上丝绸”的辉煌历史。其中,又以万寿塔(又称关锁塔、姑嫂塔或华侨塔)最为人熟知。万寿塔以利于海滨宝盖山之顶,俯瞰围头湾、深沪湾,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宝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高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所以又有“绝顶有石塔,宏壮突兀,出于云表,商船以为抵岸之标。”的说法。
      站在姑嫂塔上面可以鸟瞰整个石狮市区,除了第一层只开了一个拱形门之外,第二层以上都有两个门口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塔身外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关于姑嫂二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就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漂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万寿塔也因此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越往上走风越大,视野也就更开阔。余秋雨曾经写过“古罗马的斗兽场,两千年前是真的有斗角士在里面和野兽搏斗,流血和死去。北平的紫禁城,也是真的有深闺宫女在里面寂寞枯坐熬白了头发。真的好的建筑都要以这个样子只见性命”。我们无从考证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然而几百年来也确确实实有无数的泉州人日日夜夜从这里眺望远方,思念离家的游子。
      此时,我的脑海憧景海丝起点的未来,请教陈校长,他2013年12月25日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大力挖掘和发挥福建省的潜力和优势》、2014年2月21日的《打造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行区的研究报告》率先为省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他兴奋地说,泉州市制定了以建设“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为目标,以“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的文化项目建设为核心,结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有计划、分阶段突破一个个区域,向世界展示泉州的“文化之都”形象。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推动古城“三片一线”核心区整体保护开发利用;2014年3月,“哥德堡号”将从瑞典出发,搭载泉州历史文化元素,途经9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最终驶抵刺桐古港,重现昔日刺桐古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辉煌;新区则重点打造“城市文化综合殿堂”,建设城市文化综合体。我想,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古城,古港和新区全域发展,城市让历史更加动人。引自陈世雄主编【嘉庚学子眼中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一篇文章作者陈玉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