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佛法与社会 |
w
听法师们讲:佛七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修行法事,从古至今都很隆重。《阿弥陀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执持系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其人临终,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据说古来屡有应验。
佛七在大殿里进行。大殿里供着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这三个塑像高约五六米,中间的阿弥陀佛像最高。佛像全身镏金,威武庄严,真个是相好光明无等伦。三位佛菩萨分别坐在三个莲花宝座上。莲花座则位于一个一米多高,数十平方的大理石平台上。像下屹立着一个流光溢彩的宝塔,前面点亮着香炉,蜡烛,莲花灯,两侧则摆放着铜罄,钟鼓,还有木鱼等法器。另外还有鲜花水果清水等供品。以前曾听法悦和法融师介绍过,这些供品都有一定的意义:鲜花表示种因,水果表示得果,而清水则表示心如止水,清净无染。西方三圣不远万里,下凡人间,处处香火,处处道场,处处香烟袅袅其乐融融。大殿的地面由大理石板铺就,代替了以前通用的土砖。地板中间部份空着,两边则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前低后高的座席。佛殿里总是这样金碧辉煌而洁净庄严。
凌晨三点,第一通板便打响了。打板,有点类似于以前的打更。有个尼师提着一块木板,边走边用木锤有节奏地敲击,发出清脆而古朴的声响,整个寺院的任何地方都能清楚地听到,这是起床的信号。第二通板敲响时,就是上殿了。这时候所谓的“晨钟”也敲响了。其实,那种“晨钟暮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在寺院里住过的人才知道,早课前不只是敲钟,而晚课后也不仅是敲鼓,而是钟鼓齐鸣或交替奏鸣。这个仪式一般有值日尼师进行,她一边有规律地敲着钟鼓,一边唱着一些固定的祈祷经文。据说这是为空间里的其它生灵消灾祈福的。钟声鼓乐,配上唱经的歌声,在寅时的山林间飘浮漫延,远远听来,好似山哭水泣,凄婉寂凉,荡气回肠。
这时人们会趁三通板还未打响之际,虔诚地礼佛拜佛。按惯例,每人都会利用业余时间拜佛,佛七结束时要统计数目,拜佛最多的前三名均有奖励。拜佛的姿势,一般要求大礼拜,小礼拜只是跪拜,而大礼拜则是五体投地,即全身匍匐在地。至于拜礼的意义,众说不一。有说表示诚心的,有说与佛感应的,密宗则说是为了打通人体中脉,我想这些意义或许兼而有之吧。
三通板后,晨祷也结束了,接着便是聚集上殿的鼓声,由值日尼师擂响。这鼓声时而急如飞瀑,似万马奔腾,时而缓如曲溪,似轻歌曼舞。人们排好队形,在打击乐的伴奏下,唱起了佛七经文。佛乐悠悠,歌声清越,余音绕梁,弥久不散。经文一般是净土五经和朝暮课本上的内容。这中间,当大众演唱《杨枝水赞》时,大殿中央住持位置的道兴法师便一手托净瓶,一手擎杨柳枝,绕场一周,向人们身上挥洒甘露水。大众最后唱《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赞佛偈》悠扬悦耳,亲切慈悲。往下便是念佛经行(念佛绕佛)。先由维那师(领诵者)领唱六字阿弥陀佛圣号,再由手持小木鱼、小铜锣等法器的尼师领队,开始经行,前排开始,两队并行,尼师在前,居士随后,经过中间后,顺编为一队,沿顺时针方向鱼贯而行。绕大殿一周后,将座席也绕了进去,绕座席时形如“之”字。就这样边行边念。绕过几圈后,改成四字佛号,由慢转快,步伐也随之加快。经行时步伐踩着鼓点,和着佛号的节奏。六字佛号时,念“南无”二字,抬放右脚,念“阿弥”二字,抬放左脚,念“佗”字,再抬放右脚,念“佛”字,后抬放左脚。四字佛号时,慢念则慢行,一字一步,快念则快行,二字一步。绕佛经行大约50分钟。然后返回座席入坐,由出声念改为默念,也是50分钟。然后再起座经行。就这样循环往复,中间早餐和午餐除外。晚上直到10点结束,回寮房休息,凌晨三点听到打板又起。开始新一天的佛七修行。
也许有缘吧,我在打佛七时感觉轻车熟路,轻松自如,身心愉悦,从无犯规,可其他人却屡有被罚者。嘿嘿~~~也许是我挺会“长眼色”吧?说实话,那时还不怎么懂打佛七的深远意义,象个调皮生一样,只是觉得有趣好玩而已。
佛七期间的僧值师是法静。她真的执法如山,一丝不苟。罚跪香便是由她说了算。不过那些受罚者倒是从无怨言,认罚认错,一跪就是50分钟。但老田受罚时,我明显看到他脸色不好,一肚子怨气,只是无法诉说罢了。他打手势向我示意,我心领神会,也打手势劝他忍耐。他则表示无可奈何。
佛七期间,除了在大殿作法事的纪律严格,就是进五观堂吃饭的程序繁多了。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