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塔青俺之三、下篇

(2006-11-21 10:51:22)
分类: 佛法与社会

之三、下篇

雨还在紧一阵慢一阵的下着。山里的空气变的越来越冷,身上也不再出汗了。也不知攀了多少级台阶,转了多少道弯,我们终于穿过铜佛殿,再走过一段羊肠小道,来到了金顶下的最后一个景点:华首门。

华首门位于金顶主峰的百丈石壁上,是两扇高五六十米,宽二十多米的内凹石门。两门中间有条裂缝,缝上悬石如锁。门顶石檐飞突,檐上还有棵“弹指松”,拒说是当年迦叶入定前弹在那儿的。石门上刻有“华首之门,迦叶守衣入定处”等篆书。门两侧苔藓翠碧,青草茸茸。门下有眼药泉一眼,拒说其水可以明目。泉下还有一石洞,不知是否能通进山门。华首门前有一供信众礼拜祈祷的小楼,叫太子阁。阁外还有两座石塔。这每一个小小的景观都有美妙的故事传说,幸好有法妙师为我一一讲述。在听法妙师娓娓道来之时,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通过时空遂道,进入了华首门内那个金碧辉煌的佛殿,在某种状态里盘旋、飞翔……

直到一声惊雷在石壁上炸响,才把我从混沌中拉醒过来。法妙领我飞快地躲到太子阁里面,非常兴奋的告诉我说:“看来真的有幸,我们要看到鸡足奇观——金顶晴雷了!

说时迟,那时快,但见道道电光如条条银龙,在石壁上交错盘旋的同时,发出惊天动地吼声!这吼声时而夹杂着风声雨声松涛声,汇成一曲震憾心灵的磅礴气势!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才感觉到天地自然的威严博大和人我的无奈渺小,你的功高傲慢也许瞬间烟消云散。此时此刻,在这最强烈的震憾中,一种无名的恐惧将我的心提了上来。可我悄悄看法妙时,她竟然悠然自得,嘴里还轻轻哼唱着什么,象无事一样。我欲言又止。法妙问我:“害怕了吗?”。我点点头。她说:“为什么我不害怕呢?”我迷惑不解。“那咱们就离开这儿吧。”说着她就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跑了。于是我便努力地跟她向外跑去。她带我走的是一条登顶的捷径,很难攀登。我总也追不上她,只有当我每拐过一个弯时,才能发现她在前面等着我。幸好这时的雷电稍稍间歇了一会。天变得异常寒冷,衣服早已湿透了,我浑身冻的瑟瑟发抖。

可就如俗话所说的: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忽然间雷电又起。一条条闪电在我周围撕裂,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劈雳声!那劈雳真的就象一把把的刀子,劈在我的前后左右,只差没劈在身上了!我的眼前天花乱坠,如遇五雷轰顶。先前那颗上提的心,这会儿狂跳到了嗓子眼,好象一张嘴,就能吐出来一样。当它停在咽喉的时候,忽然停止了跳动。身体也象被什么东西捆住了,动弹不得。我感觉陷入了生命的绝境。这时我的一切生命活动已经全部停止,只有一个意识还算清醒。我意识到:我将被雷电劈死了!

我明白的,雷电可劈有罪人,也会惊醒梦中人。不知现在是劈我还是惊我呢?

当雷电再一次在我脑海闪过时,我恍然大悟了:人这一生最不能割舍的,还是一个“情”字啊!

既然如此,我索性任命了。要杀要打,随它去吧!我将无怨无悔,笑面苍天!

也怪啊。当我真的视死如归时,雷电风雨忽然停止了,我那颗塞在咽喉的心,也慢慢落到了肚里,开始起博跳动了,四肢也重新属于我自己了。这时我听到了法妙的叫声:“阿弥陀佛!施主,你怎么了呀?”

我擦拭了蒙在眼上脸上的水,看到她正在上面向我招手,于是我强打精神,赶上了她。我问她有没有看到刚才的情况。法妙说:“是啊,我看到几条火蛇在围着你跳舞呢。哈哈。”她竟然说的如此轻松!

我说:“你也遇到过这种情景吗?”

她说:“是啊。”

我说:“那时你没害怕吗?”

她说:“第一次遇到时也是害怕的,可后来就不怕了。”

“为什么呀?”

“因为我心中有佛啊。你要是心中有佛,佛就会保佑你的,你就不会害怕了呀。”看到我将信将疑的神情,她又说:“你要是在庙里住上一段时间,也许会明白一些道理的。”

“这雷电曾经劈死过人吗?”

“是啊,传说劈死过大逆不道的人,可没听说过劈死过好人呀。如果你是个好人,也没作亏心事,还害怕什么呢?嘻嘻。”

我的脸一阵发烧……

“你能过了这一关,也肯定是个好人呀。好了,时间不早了,咱们还是快上金顶寺吧。”于是我便随她快步攀登,再也不敢落后一步了。

金顶寺座落在主峰平台上,布局与山下的庙宇差不多,只是院中多了一个椤严塔。此塔历经毁建,现存该塔,是旧云南省主席龙云主持修复的。登塔放眼,有著名的“四观”:东观日出,南看祥云,西眺洱海,北望玉龙雪山。半个云南尽收眼底,历代文人多有诗赞,其中当数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诗赞最为珍贵。今录其一首:

“芙蓉万仞削中天,抟皖乾坤面面悬。势在东溟日半夜,天连北极雪千年。

晴光西洱摇金镜,瑞色南云列彩筵。奇观尽收今古胜,帝延呼吸独为偏。”

金顶寺里的僧人,来自全国各地,正巧遇上一个山东老乡师傅,他乡遇故人,感觉格外亲。我们聊了起来,原来他不是在这常住的,而是四处游方参学。目前在这儿挂单。

“挂单?”

“是啊,这是祖制。行脚僧来到一个寺院里,把自己的衣钵挂在祖堂上,就可以在这儿暂住了。哈哈,没听说过吧?这是我们的‘梵语’啊。”

“梵语?”

“就是佛家用语啊。哈哈。”

“哦,原来如此。”

这时法妙师办完了僧务,过来邀我下山。于是我便告别了老乡,告别了金顶,一路上,又听法妙讲了很多关于此山此佛的故事。不知不觉到了岔路口,我们就要分别了。我向法妙致谢。并问:“还能见到你吗?”

法妙还是微笑:“那要看缘份啦。你不是要在这山中住一段时间吗?山不转水转,也许会吧。”说着她就跳跃着象一只小兔一样,向牟尼庵的小路上消失了。

我在原地站了一会,怅然若有所失。然后步履阑珊地回到了五华庵,这时已是晚饭时分了。

这一段有诗为证:

 

其一:轻叩华首门

百丈石壁依稀门,迦叶守衣入定深。

古来僧俗效法多,能入门者有几人?

其二:金顶遇晴雷

顶风冒雨攀金顶,雷鸣电闪心欲停。

直到人生临绝境,方悔半生未积功。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