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我在《经济学动态》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逼近定律与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文中提出的逼近定律指出,从已知去逼近未知,用简单去逼近复杂是基本的认知规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遵从同样的规律。金观涛先生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分为选择性吸收(格义)、学习和重构三个阶段。所谓格义就是用中国人熟悉的观念去理解(格)外来观念的意思(义)。具体一点来讲,就是用道家和玄学的无、自然等观念去格佛学中的空、真和妙有之义。这里“熟悉的观念”,例如道家和玄学的无与自然等观念就是“已知”,“外来的观念”,如佛学的空、真和妙有等就是“未知”。因此,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阶段即选择性吸收阶段显然符合逼近定律的基本思想。第二阶段是正本清源,但最终的焦点还是转移到用中国人熟悉的思维模式去重建中国式佛教。中国人总是从道德哲学来理解宗教。孟子提出,每个人凭借自己的内心就能判别何为道德。道德就是向善的意志。向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把向善的道德意志指向解脱,自然导出人人皆可成佛。由此可见,普世的道德心与人人皆可成佛是相通的。于是,孟子的心性论儒学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心性论佛学成为了用中国文化重构佛学的必然结果。因此,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三阶段,即重构阶段的最终一定是心性论佛学的诞生并最后压倒印度佛学。通过这里的论述不难看出,逼近定律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延伸阅读:
1、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5。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