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思维】(373):“官督商办”:PPP模式的一个历史原胚

(2016-10-28 19:06:26)
标签:

历史

文化

财经

时评

教育

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可以看做是PPP模式的一个历史原胚。PPP是指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其核心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彼此达成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通常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其初衷是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投资,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好的结果。对于社会投资主体来讲,PPP项目主要具有两块收益,一是项目收益,二是项目建设过程带来的收益。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PPP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典型的包括BOTTOTDBFOPFIConcession等。从我国实施PPP模式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几乎所有的PPP项目都有地级以上政府或融资平台担保,投资风险较小,自然成为各投资主体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各级政府更加偏好选择与央企、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合作,其结果使得PPP项目变成了政府和央企与国企的事业,真正的民间资本很难介入,这似乎偏离了PPP模式的本意。

“官督商办”最早由李鸿昌于1872年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由于国家经费不足、财政支绌而衍生出来的养船问题,本质上属于政府招商。“官督商办”提出的历史背景是洋务运动,中国受到西方冲击,奋力进行国防现代化。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以大量民间现代工业为基础,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国家投资军工产业进而引发与之配套的整个民间工业的大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正反馈过程。“官督商办”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官督商办”在当时充其量只是官方与少数有功名的绅商之间的合作。一般商人并无政治地位,和官方的联系也少,他们被排斥在一体化结构之外。“官督商办”事业既然属于一体化组织,所以,它不仅没有成为政府动员商人之机制,反而成了一个垄断和压制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之手段。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官督商办”乃至整个洋务运动发展的空间极限。

鉴往知来。通过对“官督商办”的历史回顾和反思,可以使人们对当下实行的PPP模式有一个更加清醒的理解与认识。

 

延伸阅读:

1、金观涛:《开放中的变迁》,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1。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