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会有一种科学主义倾向。一般认为,所谓科学主义就是指科学在一切社会经济政治领域各个角落的无限应用。这个说法基本正确,但不够准确和全面。要想准确理解什么是科学主义,必须将其和工具理性相对比,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记得若干年以前,曾经有一位茶馆的小老板央我为他的茶单写一段话,我就是采用将茶和酒相对比的方法来写的,基本的句型结构就是“茶和酒不同,…;茶和酒不同…;茶和酒不同…;…。所以,我建议大家少喝酒,多饮茶”。
从历史上讲,科学革命的起源一定要等到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分裂,二者分离共存但互补相干,理性才可以稳定的成为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才不会和信仰和道德产生冲突。当理性的发展和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苏格拉底之死,这是古希腊人对理性扩张感到恐惧并最终扼杀理性的最具象征性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只能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的根本原因,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几乎和工具理性在欧洲的孕育同步。
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一样把科学作为社会制度、社会行动、法律与行政背后的基础,但它和终极关怀(信仰)的关系与工具理性不同。工具理性一方面可以信奉上帝,另一方面理性无限扩张。科学主义自认为可以没有终极关怀,没有对上帝的信仰,但它却把科学本身作为道德和信仰的基础。也就是说,科学主义是一元论,而基于理性与终极关怀分裂共存的工具理性是二元论。
科学家容易把学术研究作为终极关怀,以追求知识作为生命终极意义。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还应当有信仰。也许信仰也应当来自科学本身?这是不是又回到了科学主义?
延伸阅读:
1、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