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思维】(348):轴心文明的基本版图(2):印度宗教的演变

(2016-06-10 15:39:00)
标签:

财经

教育

历史

时评

文化

 

印度宗教和希伯来宗教都追求舍离此世,所不同的是,印度宗教依靠个体自身的力量寻求解脱,而希伯来宗教获得救赎只能绝对服从外在的神秘力量。这就意味着,在印度宗教里人要进行一系列的修行,以使自我(灵魂)超越轮回,这样一个基本观念最早出现在婆罗门教中。《奥义书》是婆罗门教的经典文献。《奥义书》里最早提出了轮回的观念以及通过瑜伽修行的思想。婆罗门教把宇宙看作是一系列解脱等级构成的层级结构,种姓是这一解脱等级的一部分。婆罗门教具有自己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也是解脱的必经之途。也就是说,解脱还要借助于社会中的某个阶层,依靠个人的“自力拯救”不彻底。因此,其进一步发展一定是“自力拯救”的纯粹化。

最彻底的依靠个体解脱的学说是佛教。佛教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个人意向性建筑,甚至个体本身也是意向性建造出来的。因此,只要个体意向性纯粹化,不指向任何特定对象,人就超越了生死,达到了解脱。这种状态在佛教中就称为“涅槃”。从婆罗门教到佛教,正是依靠个体的力量来达到解脱这样一个价值目标的不断纯粹化。

印度超越视野最后的展开是印度教的形成。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十二因缘,讲的是个别自我是怎么被意向建构出来的。“我”的意识,我的形象,以及一切“我有”等,都是主体意向性建筑。因此,在个别主体“我”出现之前的意向性就不是个人的意识,它属于普遍主体即“大我”,亦称绝对主体,这就是如来。如来可以被理解成“我”的普遍化。“大我”是佛教里面最神秘的一部分,它可以是一个个“小我”的抽象化,也可以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精神。实际上,佛教中一直存在如何将先于自我的普遍精神的定位问题。印度哲学家商羯罗(Sankara788-820)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把如来看做是梵天的化身。这样一来,包括一切解脱等级在内的整个宇宙都可以看作印度教主神的建构,整个佛教就可以同婆罗门教等级解脱统一起来,佛教的“自力解脱”被婆罗门教吸收,从此印度教成熟了,代表了解脱超越视野的全部展开。解脱之道再次回归到每个主体通过自我修炼脱离各自所在解脱等级,即每个种姓只要按照“达摩”生活,来世就可以进入较高等级。这也自然解释了在商羯罗之后,佛教在印度的消失之谜。

读到这里,不禁使人联想,博弈论中的虚拟自然人是不是就是印度教中如来的化身?如果真是这样,第一个提出博弈论中虚拟自然人的一定是印度教徒。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http://s7/mw690/001nwcHlgy72n4HhxQya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