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核心资源,人们的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活动都以土地为中心而展开。土地的最大特点就是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因此,在农业社会可能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由此形成了农业社会特有的家族特点和伦理结构。在农业社会,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因此,出生地等同于家乡。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口的流动性开始增长,大量的农民离开家乡和出生地到城市做工。这种工作单位与出生地的分离,就把家乡的概念显化了出来。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家乡概念的内涵要比出生地丰富很多。出生地的概念相对简单。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有这样一个规定,即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出生就可以选择出生地所在国家的国籍,从而成为出生地所在国家的国民,具有享受出生地国家公民的包括福利待遇在内的一切权利。
顾名思义,家乡就是家所在的地方。昝廷全(2009)曾经提出了关于家的一个较为广义和一般性的定义: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生之中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具有不同耗散结构的社会系统之中,当处于某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的时间长度达到了特征时间尺度要求时,该社会系统就自然成为了其家乡,所有与该社会系统有关的人、事、物,对其而言都具有了家的品格,相当于家乡的构造性元素和支撑性元素。这里的关键词是特征时间尺度,即在一个地方或社会系统里生活的时间要足够长,必须大于或等于特征时间尺度。从直觉上知道,在一个城市待久了,该城市就具有了家乡的感觉,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特征时间尺度在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农业社会,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其在出生地生活的时间远远超出了特征时间尺度的要求,实际上,可能是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出生地,因此,出生地等同于家乡。在现代社会,出生地和工作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分离。作为一个极端情况,个别人为了某种考虑,近年来出现了去海外产子的现象,孩子在外国生下后就带回祖国养育。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出生地完全与家乡分离,几乎没有任何家乡的内涵。
在虚拟空间里,一个人参与某个虚拟系统或组织的时间尺度如果达到了特征时间尺度的要求,该虚拟系统或组织对其而言同样属于家乡的范畴,具有家的品格。
延伸阅读:
1、昝廷全:“家的系统经济学解析”,昝廷全新浪博客,2009-06-19
10:33:18.又载昝廷全:《服从于自己内心的价值尺度: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北京:中国书店,2012.又载《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3期。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
http://s2/mw690/001nwcHlgy715UshlC18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