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314):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标签:
财经教育时评历史 |
学习经济学的学生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最为基础的两门课程。虽然从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算起,经济学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但是,宏观经济学的历史相对较短。在经济学界,通常把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看作是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或者严格一点来讲,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明确区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政府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干预来实现对宏观的调控。
按照系统经济学层级过渡原理,每一个系统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属于不同的系统层次,因此,自然具有不同的特性、遵从不同的规律。其本质区别首先表现在微观经济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区别与联系。我们知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由大量个体构成的宏观系统的经济规律。因此,微观经济变量遵从动力学规律,宏观经济变量遵从统计规律。动力学规律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允许有“反例”,只要能找到一个违反动力学规律的例子,就立刻可以宣布该动力学规律已经被推翻。例如,牛顿定理 F=MA是动力学规律,这里F 表示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该定律断言,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绝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任何人能够找到一个不需要外力作用其上,就能改变物体加速度的例子,随即就可宣布该定律不成立。宏观经济变量都是统计平均值,允许存在对平均值的偏离。统计规律与动力学规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统计规律代表“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允许有“例外”。统计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就是两个M定律,核心思想是个体的数量巨大。社会系统显然包括大量的个体,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包括宏观经济在内的社会规律都属于统计规律的范畴。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和大部分社会管理工作都应建立在统计规律基础之上。具体措施就是,在充分了解个体动力学属性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宏观参数。
从经济系统的层级过渡原理来讲,宏观经济变量是由微观经济变量通过层级过渡和自由度归并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宏观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类比于理想气体的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分子热运动是微观变量,温度是宏观变量,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统计平均。凯恩斯在《通论》中研究的就业和利息等概念都属于统计的范畴,都是统计平均值,都存在偏离。
当然,更一般的讲,微观和宏观是相对的。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把较高层次的系统称为宏观系统,把较低层次的系统称为微观系统。例如,国家相对于企业而言是宏观系统,相对于全球则属于微观系统。
延伸阅读:
1、昝廷全:"动力学规律与统计规律“,载昝廷全微信公众号【系统思维】(211);又载《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