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91):幸福的两个极端

标签:
财经时评文化教育 |
我们曾经提出幸福的一个经济学定义:幸福是各种需求满足的综合效用。人的需求是多方多层次的。作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因此,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都是影响人们幸福的变量。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需要接受教育、创业或者就业。因此,教育公平、创业环境以及就业政策等都与幸福有关。当然,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心理层次上的。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例如,尊严只能在所处的系统中才能实现,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一个人待在家里也无法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因此,幸福与提供商品与服务的遥远的陌生人相关、与公共生活质量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是一个系统性概念。
如果接受幸福是一个系统性概念,自然就得到幸福的两个极端情况:自我完成和没有自我(相当于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先说生命的自我完成。所谓生命的自我完成,简单地讲,就是“自成系统”,解除了所有的人际联系和人际期盼,幸福感主要来自于不断超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不断加深对于生命的感悟。当然,从物质层面来讲,解除所有的人际联系是不可能的。因此,生命的自我完成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是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心远地自偏“,从内心不再有向外张望的欲望。
幸福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没有自我,就像卓别林电影一样,每个人都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每个人角色固定、行为固定,不需要思考。每个人虽然系统化水平很高,是整个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构造性元素,但其自身并不需要把握全局、并不需要思考。从实际操作上讲,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就可以了,可以享受“坐井观天“的幸福。这就相当于一个只知道在田里种地的农民,只要粮食丰收就会感到很幸福。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常常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终极意义、以及对于死亡的沉思,即使衣食无忧,也会具有某种莫名的伤感和忧虑,使其幸福感下降。
延伸阅读:
1、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郎咸平、王牧笛、王今:《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