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89):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与参证框架

尽管海洋里波涛汹涌,但在波浪中总有个理想水平。自从货币引进以后,就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经济画卷,但是,在其背后始终有一些经济系统本身固有的内在尺度在发挥作用。例如,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自然工资率,自然失业率、自然利率,自然资源位、管理者的自然标准,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这些变量的实际值偏离这些“内在尺度”时,自然会形成某种张力,把其拉回到内在尺度,相当于以内在尺度为中心进行自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系统所有的内在尺度都相当于系统科学中的“奇怪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由此提供了经济学与系统科学的接口。
从数学上讲,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就相当于极限、上确界、下确界、极大值、极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等。我们可以使用数学上求导的方法求得经济系统的各种极值,该极值即为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因此,也可以把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简称为“极”。当然,经济学中的很多变量无法利用传统数学的方法进行量化,只能采用广义量化的思想进行广义量化。广义量化的基本思想就是能够排序和数学运算。只要能够排序,就可以找出极大值和极小值,或者最大值和最小值,或者上确界和下确界等。经济系统的各种内在尺度为经济系统的运筹与优化提供了参证框架。例如,自然工资率为我国推出的最低工资政策提供了分析与反思的客观标准,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偏离为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济系统的各种内在尺度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因果联系,其构成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例如,以均衡价格、自然工资率,自然失业率、自然利率,自然资源位、管理者的自然标准等为节点构成一个因果关系网络。这个由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极)构成的因果关系网络构成了分析与运筹现实经济系统最底层或者最客观的参证框架。凯恩斯揭示的是现实经济系统的就业、利息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具有参证框架意义的因果关系网络不同。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