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思维】(284):文学创作的系统观

(2016-02-24 15:03:43)
标签:

文化

教育

财经

历史

       在传统认识论中,人是最重要的认识主体。苏格拉底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实际上,一个概念、一个理论体系都相当于观察万物的尺度和参证框架。例如,“圆”这个概念把世界上的万物划分为“圆”和“非圆”。一个平面也可以是一个观察万物的参证框架。当一个“球”从平面穿过的时候,它首先被认为是一个“点”,然后被认为是一个“圆”,最后又被认为是一个“点”。这就拓展了传统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的概念,由”人“拓展到”非人“,这才有了文学创作中的”以物观物“。

 

      文学通过角色转换,提供观察社会的多元窗口。鲁迅和沈从文是两个极端的代表:一个激情,一个白描,都同样具有力量。激情的文章让人读了就想“上街”,马上行动。白描更接近于科学家对规律的揭示,让人慢慢积累。但是,事实和规律本身就是力量。所以,最好的纪录片没有作者的声音。

 

      最近,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成语大赛很火,这反映了中国民间的心理需求。从系统科学来看,成语相当于把成语背后的情景和故事模块化。然后,用模块化的成语及其组合去描述更加复杂的情景和故事。这些模块化的成语就相当于建房子用的砖坯。有了这些砖坯,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图纸建造各种各样的房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相当于用简单去认识复杂,用已知去认识未知。这些模块化的成语的最大缺点就是一旦固化,就失去了活力和弹性。所以,有作家提出,成语是写作的拐杖,尤其是初学者的拐杖,但是,最好的写作是少用成语或不用成语。

      有人认为,文学是一个时代被压抑的反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揭示人性,而人性在极端情况下更容易显露出来。因此,文学创作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女娲补天”的极端故事。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从系统科学来讲,最优解都在边界上。所以,也才有余秋雨所说的“极端之美”。这里举一个“单纯”的例子。所谓单纯,就是纯粹的两个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一旦加入个体所属的阶层、伦理和任何其它功利因素就立刻变得不再单纯。作为单纯的极端形式就是生命的自我完成,别人如何评价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己,做更好地自己,获得对于生命的更大领悟。

 

      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传统不同。《诗经》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学、艺术、美学、戏剧等学科的共同起源。《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风”主要来自于民间的集体创作,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开放系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维基百科。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实质上都是民间说书人的集体创作。虽然基本素材一样,但是,每个说书人都根据自己的性情进行自由发挥,所以,民间流传着四大名著的不同版本,永远处在不断创作的“进行时”当中。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创作与此不同。西方文学创作总是先设定好一个题目、设计好结构,然后再充填情节和内容,其结构自然更加紧凑、逻辑更加严密。但是,这样也可能限制了对于真实生命状态的感悟。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http://s10/mw690/001nwcHlzy6ZpCDZiw99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