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80):个人总结要多陈述事实,少用形容词

标签:
文化教育财经时评历史 |
昨天,2016年2月19日,宣布了一个重大新闻:计划从2016年2月20日正式开始撰写《系统经济学原理》。之所以使用“重大新闻”这四个字,一方面纯粹是为了好玩,做一回“标题党”;另一方面,是为了截断自己的后路、懒惰的后路,所以表述上有点决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执行。今天,2016年2月20日,如期开始《系统经济学原理》的写作。按照写书的结构惯例,我最初把第一章的题目拟定为“系统经济学产生的背景与意义”,心里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妥。“意义”应当由别人来评说,自己说自己研究工作的意义,本身具有“自吹自擂”的倾向。后来把题目改为“系统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与研究逻辑”,感觉踏实多了。“产生背景和研究逻辑”属于客观事实,是中性的,至于总结的对不对、合不合适,读者经过认真的阅读思考之后自会做出自己的评价。
由此引伸出去,所有的自我简介和个人总结性的文字都应当以陈述事实为主,多用陈述句,少用形容词,自己只摆事实,评价结论让别人得出。每到年末,每个人都要写个人总结。现在社会上好像有一种倾向,不管平时工作好坏,到了写个人总结的时候都把自己夸得像一朵花,用一堆形容词,例如工作积极、成绩突出、乐于助人等等。以至于有一种说法,工作干得好坏没关系,关键是要把总结写好。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一个结论:“年终总结就是走形式!”,很虚、没有实在的东西,缺乏真实!这完全有悖于年终总结“鉴往知来”的本意。其实,正如我们要求一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样,学生如果“罗列”出自己每门课的成绩都是A,老师自会得出该生“成绩优异”的评价结论,不需要学生说自己“成绩优异”。即使自己确实“成绩优异”也不要自己说自己“成绩优异”,这里还有一个语境和文化环境问题。
我带过很多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在学位论文的致谢中,总是要把我夸赞一番。我相信他们都是真心实意,我和学生的关系历来都是亦师亦友。我每次读到学生写的这些赞美的文字,一方面觉得学生很懂事,暗自窃喜;另一方面也会暗自脸红,觉得其实自己没有那么好,只有把学生的赞美当做努力的方向。我在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位论文进行自我评价时使用一堆形容词,什么“填补空白”、“国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直接告诫他们把这些形容词改掉。一般来讲,研究生在学生阶段很难做出这么大的学术成就,即使做出了这么大的学术成就,也应当由别人来评价。爱恩斯坦一百年前做出的理论预言,一百年后还在被科学实验不断证实,其学术价值不言自明,但在他自己的文章和文集中也没有发现任何过分的“形容词”评价。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的学生当面恭维我,我调侃道:“说的太早啦”。意思是说,这些恭维的话应当放到祭文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最为虚假的部分就是墓志铭和祭文。一个人不管活着的时候如何,祭文没有不好的,所有人刻出来的墓志铭都是伟大的。但是,从明代的徐渭开始,就有过与这种传统的抗争。他45岁就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说自己“贱而懒且直”。继徐渭之后,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彰显了整个文化在巨大的传统压力之下是如何求变求新的。文学的发展方向就是描述真性情,大胆面对生命的不完美,由此激发人们对于完美的渴望与追求,提供观察人生与社会的多元窗口。完美是理想,不完美更真实。世界的本质是遗憾的,这正是遗憾主义哲学诞生的社会基础。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蒋勋:《蒋勋说文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