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文脉》主要是指,以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的一些内容为基础和素材,由此引发一些相关的系统经济学思考。
1、余秋雨先生指出:“中国文脉,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在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这就涉及我们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连通的相对性”。这就像我们乘坐一列快车通过一个城市或村庄,在远离城市或村庄的时候,我们看到,楼宇或房屋是连成一片的;随着火车越来越靠近城市或村庄,我们发现,原来楼宇或房屋是分离的。
我们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连通相对性”和测度的尺度有关。中国文脉主要在时间维度上考察“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如果考察的基本时间单位很短,例如,以一年或两年作为考察的基本时间单元,可能发现处处间断,找不出任何清晰的“文脉”。但是,只要你把考察的基本时间单元放大,就会发现,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连续)的清晰文脉。这条文脉,虽然偶有“间断”,但整体上是连续的。所以,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只能从远处看。其背后的一般性哲理就是我们在系统经济学中提出的“连通的相对性”定律。
中国文脉实际考察的是不同“代表人物”之间的连续性问题。这些“代表人物”就是不同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们就是我们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的各种“极”。这些“极”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学评价的内在尺度。
2、余秋雨先生在《黄州突围》中详细描述了苏东坡“突围”。这次,他又在《中国文脉》中说,苏东坡突围“不仅仅指他突破文坛小人的围攻,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他自己沉溺已久的官场价值体系”。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个人从组织中走出,进行独立思考”的现代性,同时也触及生命的终极关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