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问题的层次,反映着人的层次

(2013-01-25 12:11:33)

    在上篇博文中,我提出了“社会分层的内在尺度”概念,作为内在尺度的一个典型就是“思考问题的层次”。于是,社会分层问题就转化成了“问题分层”问题。如何进行问题分层呢?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借鉴经济学的做法,按照竞争性和排他性把问题分为四类:私人问题(具排他性和竞争性)、自然垄断问题(具排他性,但不具竞争性)、公有资源问题(具竞争性,但不具排他性)和公共物品问题(既无排他性,并无竞争性)。一般人思考最多的往往是私人问题,由此逐次思考自然垄断、公有资源和公共物品问题。我们知道,利润最优化是企业家的主要目标,此时所思考的问题主要是私人问题、自然垄断和搭便车问题。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家往往开始“慈善活动”。而慈善活动主要就是针对“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恰恰属于“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范畴。

   作为“问题分层”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可能就是“问题的特征时空尺度”。从排序方面讲,问题的特征时空尺度越长,越应往前排。中国古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本质上讲,就是根据问题的特征时空尺度进行排序。因为,“读书”的特征时空尺度最长。当然,现实中的问题分层服从于(F,O,D)分类相对性准则,不能按照单一指标绝对化。

    但是,“心中之贼是抓不住的”,如何对社会分层的内在尺度进行观测和操作呢?这里可能也可以借鉴经济学关于个人偏好的处理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借鉴经济学中的“显示偏好理论”。

                                                               2013年1月24日写于合肥皇冠假日酒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