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欠‘军’一文”的结尾曾经提出,“思考问题的层次,反映着人的层次”,这自然涉及社会分层的“内在标准”问题。
社会分层理论是现代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之一。1993年,我曾和吴学谋先生一起在国际《控制论》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ybernetes)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复杂系统聚类的一般方法的文章,题目是“复杂系统聚类与分层的(F,O,D)相对性推测,这里F是系统元素之间的原始关系,o
是分类准则(标准),D是广义权重。只要F,O,D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导出不同的分类结果。这种关于复杂系统聚类的(F,O,D)相对性准则当然也适合于社会分层研究。
所有的分层(聚类)问题都是相对于某一(些)显化或潜化的分类准则而言。以往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外在的指标,例如,把F取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金钱的多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现在的社会分层过分依赖这些“外在指标”,再加之大众传媒的非理性渲染,构成了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我们提出“社会分层的内在尺度”,或曰“社会分层的内在标准”。作为这种内在标准的一个形象说法就是,“思考问题的层次,反映着人的层次”。不同的人思考的问题不同,可以根据“思考问题的层次”进行社会分层。
我们将上述社会分层的标准称之为“内在标准”,这种标准更加关照“人的内心”,而不是所谓的“身外之物”。“一个人心灵的高贵才是真正的高贵”,就属于社会分层的内在尺度范畴。
2013年1月25日写于合肥皇冠假日酒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