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遍青山3

(2013-01-17 23:14:07)
标签:

杂谈

二、中学时代

    我的初中和小学都是在王石学校度过的,因此,我把关于小学和初中的记忆融合在了“童年欢乐”。这里所描述的中学时代其实就是高中一年级。1978年,我从高中一年级直接考取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那一年,我16岁。我记得,当时界首师范学校的李柏俊老师曾建议我,放弃这个机会,第二年再考,也许能考取更加理想的学校。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我还是选择了先入学再说,......。

    现在,很多大学选拔教师一般都要求本科院校必须是211大学。按照这个标准,如果我现在去大学求职,连“形式审查”都无法通过。由此推论,任何制度都不能绝对。制度解决“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例如,职称评审是每个大学都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每个大学都有一个职称评审委员会,每年都要制定各个层次职称的任职条件。如果绝对按照任职条件,那就根本不再需要一个评审委员会,只要按照任职条件进行打分从高到低截取就行了。但是,现实中每个大学每次评审都要召开评审会。为什么呢?我认为,评审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处理“特殊情况”。当然,对于非“特殊情况”必须做到公平公正。现在,我对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制度性文件最后往往都加上一句类似于“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条款有了较深的理解。我在担任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期间曾经亲自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后面将有详细的记述。

    我的高中虽然只上了一年,但是,许多关于高中的记忆却与生命同在,并通过文字跨越时空。我的高中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任课教师刘乐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去太和县买“秫秸”没有去上课,刘老师下课后亲自骑自行车到我家查问我没去上课的原因。当时,正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他又不知道我家的详细地址,由此可以想象,在刘老师心中的那份爱才心切!这里与世俗功利无关、与市场评价无关,只有高尚和纯粹。我对刘老师最深的记忆就是感激和敬仰。这种感激和敬仰既是个人情感,又超越个人情感。

    多年之后,正像那首歌唱到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刘老师始终是我藏在心底的榜样。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段茂君其实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给我们教物理时是“代课教师”,他自己同时还在复习高中课程准备高考。我们之间的私人交往,是从我代他批改物理作业和物理试卷开始的。当然,这在当时是“保密”的,因为批改的正是我们自己年级的作业和试卷。我在上大学时也做过完全类似的事情。这其中显然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评价。在此之后,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渐渐地从师生变成了亦师亦友,直至现在,并指向未来。

    我对高中数学老师刘子建的印象就是,他非常敬业、严肃。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在讲三角知识的那一段时间,每次上课前都先在黑板上把几个著名的三角公式写下来。那时候,刘老师在自己的家门口有一个藕池,我曾多次在其他学生午休时替他给藕池“压水”。好像我也给班主任刘老师打过“煤球”。我的高中英语老师叫尚美华,我和她的弟弟和妹妹后来都发展了私人友谊。因为这个关系,她的妹妹清华还在我上大学时从界首转到阜阳五中上学。

    我上高中时率性而为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也许从广泛的意义上应验了爱恩斯坦的那句名言,“对于青年科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和与他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的私人接触”。由爱恩斯坦的这句话展开,我曾经提出,要想成为一个好学者,就要尽可能多的与好学者接触;要想成为一个企业家,就要尽可能的创造机会与大企业家在一起;要想走仕途,就要尽早的接触“政治圈”。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就是系统经济学的资源位思想。

     当然,上高中时,还有许多自然天成的青春记忆和感激。只是,许多事情经历之后才明白,原来确实是“相见不如怀念”。其哲理基础可能又是开集与闭集之间的关系的缘故,类似于“看景不如听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