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睡前阅读”的习惯,昨晚睡前阅读的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我昨天在北京人艺新买的。购买的原因就是因为“冯友兰”三个字。读后,大家就是大家。昨天阅读的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和“中国哲学的背景”两章。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我是通过系统经济学这种专业研究的“纸上人生”和“阅尽辛酸书外史”触及哲学高度的,对人生和社会所作的一些思考和感悟集中体现在我已经出版的《学术散墨》(2010)和《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2012)之中.。系统经济学精神和中国哲学精神在深层意义上是同构的。
1、“人+学”合一
系统经济学是我一生的追求,它现在已经变成了我生命的一个“构造性元素”。“我通过它观照世界,世界通过它观照我”,多次体验到“人+学”合一的和谐美感。冯友兰先生援引金岳霖教授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家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哲学的一部分。哲学不仅是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就可以了然了”。
2、天人合一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天人合一”: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系统经济学有三大基本公理,其中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原理”,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过程和生态过程的重叠。或者说,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统一。由此,加上前面的“人+学”合一,就自然蕴含了“天人合一”。
3、出世入世
我多年以前就曾提出“学会用出世的心态入世;学会用审美的心态生活”,后来又加上一句“学会心存感激”。这三句格言完全是根据我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出来的,明确提出来主要是为了自勉。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就是“既入世,又出世”。入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即关注社会。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也有理想主义的成分,正所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对道学的评价)。出世和入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在这两极对立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其结论就是中庸之道,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中庸之道的就是圣人。我曾经在”极端主义和中庸之道”一文中提出,“极”的存在,为中庸之道提供了坐标和参证框架。“学会用出世的心态入世”既是一种生存技术,其中也自然蕴含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