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离骚》之感悟

(2025-05-07 10:26:42)
标签:

散文

读《离骚》之感悟

 

李白用“屈平词赋悬日月”、余光中用“蓝墨水的源头在汩罗”来赞誉屈原的诗歌,有“词赋之祖”之称的中国第一抒情长诗《离骚》,就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怀着对《离骚》的崇拜,再次拜读《离骚》。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的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之情。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百折不挠追求理想;读《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没读《离骚》之前始终认为屈原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的爱国,读了他的著作才在耸然动容中彻底改观。屈原九死不悔的执着意志、深沉的忧患意识,自我完善的高洁精神,坎坷多舛的悲剧生涯,恢宏瑰丽的锦绣文章,化作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越时空,涌动在历代文人心中。欣赏着《离骚》的铿锵音调、瑰丽词藻,感悟着屈原的气节、风骨和炽烈的爱国情操。我有太多的感触。回想自己的人生,暗暗的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离骚》,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全部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全部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瞅法与坚持。

读《离骚》虽没完全理解,可是,却晓得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闻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便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的。

透过《离骚》,我们瞅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闻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全部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瞅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布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离骚》为屈原所做,是一首比较长的诗歌,内容充满浪漫主义思想。它不止是一首辞藻华丽的诗歌也寄托了作者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及所带来的失落。

屈原生平坎坷,被当时的楚怀王放逐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受尽折磨,但诗人佩戴香草的高尚品德却没有被玷污,这与他本人的努力克制是分不开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被人们记住。

穿越时空的距离一直到了现代,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人才的变质,楚怀王的昏庸是屈原悲剧的原因,是社会的不公,今天读《离骚》还是会为屈原的那种爱国精神所感动,就是因为时代的主题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变的,他教育我们尽管被人遗弃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格的升华,相信自己的志向终会被人们所理解。

文学的魅力是无限的,它是历代人们的结晶,不止是《离骚》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其他的优秀的作品也是如此,古代的优秀作品极多,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学习,而不只是只了解现代,忽略历史,否则就会失去人类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