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品苏东坡词
(2025-05-17 08:45:37)
标签:
散文 |
读《苏东坡传》品苏东坡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人。仁宗1057年进士。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外任,命通判杭州。1079年,被指控诋毁新法下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次年,谪居黄州,自号“东坡居士”。1094年,因讪谤罪再贬惠州,最后他在常州与世长辞。中国文坛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就这样陨落了,时至今日,后世依然为他扼腕叹息。
回望苏轼的人生轨迹,他一生有大半时间处在新旧两党的斗争旋涡中,屡遭贬谪!然而,他像一块铮铮铁骨,傲然于世,他用他的不屈的精神谱写了传世不朽的华章。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等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想象丰富,比喻精辟,好发议论,理趣横生,风格豪放奔逸。他的词题材广泛,以清破艳,以刚破柔,豪放雄健,兼有婉丽、悲怆、恬淡等特征。他著述很多,现存散文73卷,词3百多篇,诗2700多首。
敬慕苏轼的才华,更仰慕他的人品。他的聪明他的悟性,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他的血统。我相信后天的努力,但必须承认骨子里的基因。“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了3个,如果不是考虑到苏小妹是个女流之辈的话,恐怕八大家的称号将会被改写。苏家,我认为苏轼的才能居首位。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的心里究竟能装下多少爱?苏轼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苏轼的一生有他的三个心爱的女人淌过他情感的河流,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巧合,都姓王。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她16岁便与苏轼结为夫妻。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据说,当苏轼和朋友谈论大小事宜时,王弗就躲在暗处观察,凭借她的超人的眼力一下子就能判断对方的人品。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点,陷害苏轼的其中之一,当初王弗就提醒过丈夫,让他与其交往要提防点。
可惜,好景不长,王弗还是离他而去!苏轼一路护送亡妻的灵柩回到老家,把她安置在高高的黄土坡上,爱妻已去,苏轼肝肠欲断,他抹一把眼泪,仰天长啸,他质问:“苍天啦,你为什么这样待我?”悲怆的声音回荡在天际。痛定思痛,他想,我总该为妻子做点什么吧?于是,他扛上锄头,在爱妻安睡的山冈种下了3万棵松树苗,3万棵啊,在铿锵的锄头掘击声中,树苗儿被深深地植根于土地,连同他的思念他的悲痛他的冰冷的心,一齐放置在了这块伤心地。
生活还得继续啊!苏轼又踏上了征程。新的生活依然改变不了他对亡妻的怀念,在王弗走后的第10个年头,即宋神宗熙宁8年(公元1075年),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深夜,或许是一件物品引起了他的伤感,或许是一帘幽梦勾起了他的万千情怀,他披衣下床,挥笔铺就了千古名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时,苏轼被贬密州,王弗的坟地在四川眉山,他们相隔遥远,一对有情人却在梦中相会了。然而,相见无言,只有伤心的泪水悄然滴落,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方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思念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感情表达得深婉而执着。在中国词史上,苏轼又开了一个先河,《江城子》是最早的一首悼亡词,肝肠欲断的文字不知撩拨起多少人的情愫,唤醒了多少人远逝的记忆。
王弗走后,她的堂妹王闰之,毅然走进了苏轼的生活!闰之小苏轼11岁,但一个黄花闺女是那样心甘情愿的来续弦,我们可以想象她迈开这一步需要多大的勇气。她一定是仰慕苏轼的才华很久,被苏轼的痴情所折服。她觉得这样的人值得女人爱——管他是原配还是续弦,他们的日子又开始了,苏轼照样呵护着这个小爱妻。然而,一场简单的病又夺去了苏轼的心上人。闰之陪伴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时光,历经了“乌台诗案”,在宦海浮沉中同甘共苦,是真正的红颜知己!但她还是先苏轼而去。
苏轼不再奢望幸福的日子,他要写诗填词,世间还有更多的事要他去做,他要用忘我的工作来忘却尘世的灾难和伤心。毕竟苏轼是个好男人啦。好男人需要有人爱,有了爱的滋润,他的生活他的日子才会更多彩!这时,有善良的人把年仅12岁的歌妓王朝云介绍给了苏轼。朝云是个再优秀不过的女孩,她的才情她的善解人意,再次让我们的文豪获得了生命和艺术的青春!王朝云一直陪伴苏轼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很遗憾,毕竟他们年纪相差太大,在苏轼的晚年,正值盛年的王朝云不得不和他分床而居。漫漫长夜,朝云就这样守着一盏孤灯,守着一份痴情,一遍遍诵读着《金刚经》,这又是一种爱,一种别样形式的大爱。
苏轼面对3个女人,不是寻欢,更谈不上作乐,是生活的无奈,是他个人的无穷魅力,让他不得不遭遇这些情感!无论对谁,他都做得那样完美,爱人、兄长、朋友、父亲,在女人面前,他变换着多种角色,所有的怜惜、爱慕、呵护都集于一身。苏轼,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丈夫,一个有情人,一个真君子。
或许,是他的优秀惹恼了人,遭人嫉妒了,于是才有了他的磨难。在我认为,他的磨难恰好成就了他的睿智和成熟!我们又得回到“乌台诗案”上来了,因了这个案子,苏轼被贬黄州。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写得好极了,但他把苏轼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化。因为林语堂先生酷爱苏轼的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啊,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很凄苦,优美的诗文其实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脱。
历经了大波大谰,此时的苏轼不再争斗了,他终于安静下来了,是害怕了吗?不!是他明白了好多道理,中国的文化史,一直把大师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他在寂寞中开始反省过去,他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以为凭着这些就能在官场大显身手!就能救国救民于水火!他哪里知道,那个世道不需要这些……在小人和邪道面前,他的正气和才华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冷静的思索之后,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也得到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可以这样说,他成熟于一次大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这期间,是佛帮了他的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黄州期间,苏轼正值壮年(44岁-48岁),这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岁月。不迟。只是我们觉得代价太大了。可这些磨难,正是千古杰作诞生的前提,于无声处,宇宙中有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了黄州。
黄州期间,苏轼的笔下诞生了让后世享用不尽在作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贬官文化”。你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的美词华章装点了多少人美丽的精神家园啊。
历史,总是荒谬,像苏轼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骄傲,社会一定会珍惜他,人们一定会虔诚的仰望他,至少不会找他的麻烦。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苏轼这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高贵、魅力往往够不成社会号召力和自我保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和低贱!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灾难他也没辙!历史的荒唐在于此,而它的高贵也在于此!即使是在乱世,真正的才子,真正的能人苏轼,还是有人惦记的。
我们在深深怀念他的同时也应该记下那些勇士的姓名,是他们在我们可爱可敬的苏轼落难之时尽了自己的一丁点微薄之力!而正是这点点“力” ,才让苏轼免受更大的灾难。他们是,杭州的父老乡亲,狱卒梁成,朝中朋友范镇、张方平,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当朝左相吴充,又是一个巧合,又一个“王”姓。
苏轼,虽然走了,但我们牢记住了永远的苏东坡,他的美词华章还在,他的苏堤还在。
在遥远的你的世界里,遥寄给你一壶好酒,就让我们一齐举杯,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让我们共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段时间,一直在读王国维先生的著作《人间词话》,对先生笔下位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大学士神往不已。于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东坡先生的生平经历,我特地翻出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来阅读。
迄今为止,方才读完全书的三分之一,阅读至此,已然发现苏东坡先生的品质和才华,哪怕是搁现在,也是足以闪耀星河的,他完美地将才华和品质集于一身。因此,才得后世文人墨客竞相效仿。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生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次年,早年曾先后留学美、德等国,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
回国后曾先后在清华、北大、厦门大学等高等学府执教,并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著有《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啼笑皆非》、《苏东坡传》、《风声鹤唳》等作品,其中《苏东坡传》是他最得意之作,开我国长篇人物传记类文学之先河。
《苏东坡传》以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的成长经历为脉络,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童年和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等四卷。,从苏东坡的出生到离世,全景式的展现了苏东坡先生波澜起伏、坎坷多舛的一生。从一举成名天下知到踏上仕途,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到因诗引祸惨被流放。对东坡先生的人生轨迹作了详细的介绍,读之,犹如亲历。
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假设苏东坡是一个超级大明星,那么林语堂一定是其头号狂热粉丝。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夸起苏东坡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
在林玉堂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林玉堂眼里,苏东坡是这样的: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的造诣,在才俊辈出的宋代来说都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他情感丰富、极富幽默感和风度,是个具有真性情、顶可爱的人。
苏东坡先生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画家、书法家,工程师、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而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出苏东坡先生的全貌。
据说,苏洵将苏轼的姐姐嫁给了苏轼外婆家的表兄程之才,意在亲上加亲。可是好景不长,苏轼姐姐就去世了,苏洵怪上了妻子的娘家,怪他们没有善待自己的女儿。后来,他竟然当着苏姓族人的面,将程家狠狠地批判了一番,因此与这门表亲彻底断绝往来。
因为老父苏洵就是这样的人,心里藏不住话,爱憎分明,不屑于谄媚讨好于人。后来,苏轼也秉承了这样的个性,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假辞色,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
在苏坡先生初入官场之时,他遇到了一个不通情理的上司,这个上司姓陈,武人出身,为人严厉刻板。在他眼中,苏轼少年新贵,全凭一时运气,并无真才实干,。而苏轼也看他不顺眼,觉得他不过是他粗人出身,腹中无文墨,还偏要指手划脚。
于是这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并且时有恶言相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最后竟然闹到了御前。有一次,陈太守在公馆里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他吩咐苏轼写一篇辞赋,打算刻一块石碑,留做纪念。苏轼借写文之便,硬是巧妙地将陈太守讽刺了一遍。虽然这两个互不对付的人,相处久了,明白对方的真正个性之后,他们放下成见,与对方修好。但是在一开始,苏轼没有给过他好脸色,并没有因为他官大一级就对他谄媚讨好。
在后来对上政治上的对手王安石时,也没有因为对方是一朝宰相就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直接杠上去,表现出他其爱憎分明,从不虚与委蛇的个性。学士男神:为维护世间的正义和真理,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惜。幼年,跟随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小东坡,听着贤人的故事,立下了鸿伟的志向。
在读《苏东坡传》之前,我对东坡先生仅有的了解就是那闻名天下的那几首词,直到读此书,才发现,东坡先生真是一个十分有雅趣的人。
首先他竟然信仰天地鬼神之说,比如当地久旱不雨,于是苏东坡就写祈雨文,祭天祷告,与神鬼沟通。有一次他求雨成功后,他将自己后花园的亭子更名为喜雨亭,并做《喜雨亭记》。
他不光求雨,还经常与妖魔鬼怪辩论,并且,多数时候,他的雄辩之才足够让它们心服口服。甚至还数度驱除邪祟,鬼神玄学之说,好像历史上信奉的诗人不是很多,而苏东坡,却如此标新立异。
除了信仰天地鬼神之后,他还对道家修炼之术感兴趣,并亲自参与炼丹。晚年的时候,其渴求长生不老的心还不死。因此,他结交道家、佛门中人,去参悟佛理禅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以佛理禅机入诗之人。
他还喜欢闲暇之时游山玩水,跟知己好友诗词唱和。所以,虽然数度被贬,但是借此机会,遍访名山大川。隔现在来说,一定是一个超级旅游博主。其性情浪荡不羁,经常携食盒,与朋友野外餐饮,其间,吃吃瓜子、蚕豆等小食,畅饮为乐,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东坡先生就有一个万里挑一的有趣的灵魂,其情真挚可爱,其性豁达有趣。实在难能可贵。
有些人的快乐,是自己营造出来的,而苏东坡正是这方面的绝世高手。所以他还能留下“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会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会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会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会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
有美食当前,还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即便“一肚皮不入时宜”,苏东坡不但很快活,而且是快活得要命。
苏东坡还是刚直的。他不止一次因诗被捕、受审,但却始终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他先说“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写“犹诵麦青青”,言语间尽是对官场的鄙夷之意。甚至于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还要写诗两首,写到自己也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比起后世那些在权势与利益面前蝇营狗苟的无良文人,这样的苏东坡,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何况他还有对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对朝云“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缅怀。还有对朋友的一腔赤诚,对弟弟苏辙的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以及对政敌的豁达大度。
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透过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我终于相信,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不关乎压迫,也并非不平等,而是价值上的差异。一个人的价值要怎样来衡量,方法固然有很多,苏东坡则是以他的人格来呈现的。他的诗词自不必说,论史能做到文采斐然,远非常人可比。所以,苏东坡的人格,是艺术人格。这样的人格,注定他心系苍生,属意山水,光风霁月。这样的人格,仅次于圣贤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