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孔子传》悟孔子人生智慧

(2025-05-07 10:25:02)
标签:

散文

读《孔子传》悟孔子人生智慧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他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君子之道、教学观、交友现成为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孔子是一位关怀人性、启迪智慧的卓越智者。他似一位棋艺高手,以一种大智慧将做人原则和治世理念,生存体验与生活智慧,精神境界和价值修养等等摆在一张棋盘上,不断变幻出深奥的棋局。他感慨于春秋乱世给苍生带来的诸多磨难,以人性的目光关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情。他重视道德修养,确立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形成以礼乐教化世人和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所谓“圣人垂示轨则,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身上到底蕴含了什么人生智慧让后世学者敬仰不已?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孔子智慧给我们两点很深的感受,一是很年轻的人和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对孔子智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生活经验越是丰富厚实,孔子智慧对你的启示和教益越大。二是智慧不会过时,历史的风雨了不会使智慧褪色。孔子的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时代。

孔子的人生态度。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心胸狭窄的人往往看重的是他自己,看不到别人的好处,也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在小事上与人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这样的人自然得不到大家的喜欢,那么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是不会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情,首先考虑的是别人的感受,心里想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这样的人当然能得到大家的赏识,朋友多了,快乐也就随之而来。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应该具备一个宽广的胸怀,凡事不可斤斤计较,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很快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团结但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不团结。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

蚂蚁看似很小、很弱,但蚂蚁懂得团结的力量。蚂蚁在遇到大火攻击的时候,它们就会紧紧拥抱成一个蚁球,不顾一切的滚出火海,虽然外层蚂蚁被火烧粉身碎骨,但却保全了大部分蚂蚁的生命。蚂蚁以团结创造了生还的奇迹。   

在非洲大草原上,如果你看到羚羊在奔跑,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看见狮子在躲避,那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千上万的狮子和象群集体逃命,那就是蚂蚁军来了。这说明了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的生存考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应该是正直的;充满欺骗的邪曲的人生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侥幸避免了惩罚而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根本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要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诚信是做人的原则。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说:“用功便忘记了吃饭,高兴便忘了忧愁,衰老即将到来也不知道。”   有位智者说过:“生性快乐的人,懂得在逆境中找到光明;生性悲观的人,却常因愚蠢的叹气,而把光明给吹灭了。烦恼中的人,芝麻小事都会困住他,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情都束缚不了他。”人生就像一场戏,没有彩排,只有现场直播。所以人生在世,应乐观的生活,积极的学习,这样人生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严以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古训,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然而要做到自律却是很难的。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律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也是一个人人生的法宝,有着自律精神的人,他的人生一定很充实。然而常人往往是只看到别人的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只有那些心胸宽阔的伟人才能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富贵是人之所欲,不以正常方式得到就不能安处享受。贫贱为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亦不能将其摆脱。”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就必须具备智慧、仁心、大勇,三者缺一不可。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谋求真理,不谋求衣食,君子只担心真理不能畅行,却不为贫穷忧愁。”常人所重者,在于功名、富贵与情感,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仅限于此,却不获知真理大道,则其已得的外在之物,极易失去;则其所求的外在之物,极难得到。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说:“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决不把责任推向别人。”人的一生,就像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跋涉,而生命乐章的精彩之处则在于顿挫。只有经历了失败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拿破仑.希尔曾说过:“那种经常被视为是失败的事,只不过是暂时性的挫折而已。还有,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但是很美好的方向前进。”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能过说出智慧语言的人,并非真正的智者;能过做出智慧之举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破坏大事情。”这里的“忍”有种意思,一是思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一种手段所求是目的。

这句话说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一个有涵养的人,不会津津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会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是心胸宽阔的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甚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甚么事都责求别人。”孔子的意识是说:君子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强自立,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总想设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索求好处。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大千世界,最伟大、最公平、最无私的是时间;最平凡、最珍贵的还是时间。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就是时间的珍贵。      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孔子论学习。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人常说:“学无止境。”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如何渊博,也可能对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不懂,当我们有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可以变“无知”为“有知”,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说:“可能什么都不懂却在凭空妄作的人,可我不是这样。多听,选择其中好的跟着来学习;多看,记在心里。”

孔子的意思是说:当有不懂的时候,不要凭空妄作。不懂就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好的建议要采纳,好的做法要学习;同时还要多留心观察,好的经验还要记在心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乐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都精通,就像工程师不一定就懂得绘画,科学家不见得就能识谱一样。在自己不懂的方面低下头虚心向别人求教,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孔子的意识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孔子主张的是学思并重,思学结合,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孔子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说的也是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只会把学过的东西生搬硬套,而不能做到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学而不思,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彷徨迷惑,不知所措。思而不学,往往容易就事论事,很难进入真正的理性思考,也很难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所以说,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升华。思考只有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才能深入;也只有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会有效果。清代袁牧也说过:“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蚕和蜜蜂把食进的桑叶和花粉经过加工和再创造,吐出了丝和蜜。袁牧话的意思也是说“学习要精思,要有自己的创见,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所以说,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牛顿的“地心引力”学说,就是由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引发的思考,再由思考激发他不断的学习,最终在学习和探索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引出了轰动世界的“地心引力”学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说的是老师教学生的一种态度。当给学生讲授知识时,在学生还没有想明白之前,先不要去开导他或者去启发他。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还不能举一反三时,就不要再给他讲更多的东西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他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层是乐于学习,即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这三层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成功路上的原动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对他自己获得巨大成功的总结。的确如此,只有当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参与、去探索。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厌恶一个人,一定要仔细考察他;大家喜欢一个人,也一定要仔细考察他。”

好人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坏人厌恶好人而喜欢坏人,才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做人不可随波逐流,不以众人的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立场、态度等都不同。看待一个人一定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再做出结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孔子的意思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

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说的是教育不分阶级,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将教育的阳光平均地洒向全体,给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孔子强调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孔子的意思是说:衡量箭术,不必苛求能否射穿靶心,因为人的力气大小是不一样的。为人处世也一样,凡是不要太过于苛求,顺其自然最好。

教育也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要多角度审视学生,要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要注重学生向着多元化发展,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在接受知识时天赋不同、能力不同、方式也不同。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只有与学生沟通,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个别观察。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说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只“听其言而观其行”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还要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这样才可以把学生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入内则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则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谨慎而有诚信。要有博爱之心。还要亲近仁义之士。如果还觉得自己还有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的东西,如文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论述了德育在教育之中的地位,一个人,即使学到了再多的知识而道德水平低下,那么这个人自然也是“百无一用”。

孔子的做人格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人能做我的老师。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古人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不断的进步。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通达,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通达,顺利。”     为人处事,要多关心别人,要多帮助人,这样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帮助。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与人相处,要多替别人着想,要学会尊重他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样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的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谁能不犯错,关键在于有了错能不能改正。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错了还要坚持,不加改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失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失去志气。”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志气。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有志者事竟成”等都是说志气的重要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生活中,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把眼光放远一些。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孔子的意思是说: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如果一味地贪图小利,求一时之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反而达不到目标。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获得成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做人,重要的是要严格要求和责备自己,要勇于承担主要责任;而对别人要多谅解多宽容,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评的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拥护与爱戴。相反,一个揽功推过的人,到头来总是一个孤家寡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说:“与朋友交往要做到言而有信。”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不然,会给别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它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与人交往的原则。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的意识是说,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会追求满足,在生活上不会追求安逸;二是勤于做事,谨慎说话,又能主动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请求,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

孔子指出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孔子的看法不无道理,在我们很多中小学学校里,那些比吃喝玩乐、比穿着打扮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而那些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的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这也就证明了孔子的看法是正确的。

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说:“评价一个人,不能只听他的言论,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人常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也就是这个道理。

子曰:“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言论而推举别人,也不因为人品不好而认为那个人的话就是错误的。”孔子的意识是说:不能因为别人说好就是好,别人说坏就是坏;也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品行不好,就断定他说的说没道理。看人看事不可断然否定也不能断然肯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与有的人本可以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样很容易失去朋友;与有的人本不可以交谈却交谈了,这样就可能会说错话。有智慧的人在与别人交谈时,能够做到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生在世,哪有不犯错的,如果事事苛察,求全责备,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为你卖力。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样才能的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