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2024-10-30 14:44:42)
标签:
散文 |
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西方哲学史上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经常逛书店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管这个书店是宏大还是微小,是地处闹市还是居于偏远,书架上都会有这样一本书,《理想国》。
理想国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看到这三个字便能想到一种十分美好的又似乎难以实现的一种完满的状态。
也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觉:生活在理想国中的人一定都是幸福的,在那里,身体无病痛,灵魂无烦扰,一切都是最好的状态。
这部著作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已经将近2400多年了,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经典著作。
林语堂曾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
无疑《理想国》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是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代表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是最早关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脱胎于当时斯巴达政体。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乌托邦,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理想国》是一部对话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的,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中国儒家经典《论语》。
柏拉图用理念论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他赋予“理念”特定的内涵,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源,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真正理想的国家就是以哲学家为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最具有智慧,最能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
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
这个理想的城邦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趋附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
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会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城邦相吻合。柏拉图说这个理想国是哲学家在“彼岸所看到的原型”,是天上才有的“神圣的原型”。在理想国,每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工之内的事情就可以了。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才能做得最好。
哲学家统治,军人辅助保卫,生产者生产需要的生活资料,如此一来,只要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这便是最理想的城邦。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相结合,柏拉图把这样的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他赋予哲学家以独特的素质和地位,他们肩负着非凡的使命,要把他们所看到的天上的国家原型在人世间予以实现,将绝对的正义、至善的国家理念贯彻到现实的城邦生活中。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可见柏拉图在西方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
对于处在现代世界的我们来说,也许很少去思考宇宙、世界亦或国家问题,但是思想的力量却是不分领域的。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感叹:“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柏拉图所在的时代,他的家乡雅典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故: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尤其是他最受尊敬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对他的触动极大。柏拉图晚年曾回忆:当时我们的城邦已经不以传统的原则和法制行事了,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是极为困难的。
“我发现,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分辨什么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东西。除非是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是出于某种奇迹,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才有希望。”这段话说出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他从年轻时就热心寻求城邦的正义治理。正是这些反思成为他深入钻研治国哲学的巨大动力。
柏拉图建立的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是“理念”,因此被称为“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这种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这个观点却是别具一格的。
《理想国》一书是哲学历史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与其他人对话,并在对话中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理想国》之所以意义非凡,一方面它包涵了柏拉图大量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运行方案。在这一方案中,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为后来的思想者们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理想国》所描绘的国家与当时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所以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只要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责,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同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在哲学家统治下的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所以,理想国需要一位“哲学王”。
这里也暴露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问题,他无法对城邦国家的重重矛盾及制度作出真实的揭示和认识,因此只能用“心灵”对善的追求和具有安排一切使之有序的能力,来规定什么是城邦的正义。所以归根结底,理想国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计划。
在书中,柏拉图发现任由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发展将是一种危险的政治情况;认识到官员腐败、政府失职将对政治发展有致命的影响;认识到了私有制社会的危害;认识到了人口质量、数量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
基于这种种认识,试图从国家根本的经济制度、经济生活、婚姻方式、政治结构和建构政治“均衡”观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希望从国家制度上医治包括政治腐败在内的种种社会痼疾,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固然,柏拉图的公有制与近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有本质的不同。但其某些思维成果和匠心独具、用心殊深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防范和消除当今社会的一些消极问题,以利于国家发展的稳定和良性发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叙拉古的王宫里,狄翁正在闭目养神,一个大臣上前说道:“我最近认识一个不寻常的人,叫柏拉图。他是希腊人,刚从雅典逃到这里。此人是个非凡的学者,对治理国家很有办法。如果介绍他与大人相识,一定会对咱们国家有利的!”叙拉古在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当时,西西里的君王是狄奧尼修。这个君王还是一个小孩子,他的近亲狄翁负责教育这位年幼的君王。在君王没有成人之前,狄翁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
狄翁听说有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便睁开眼睛说道:“真有此事?”“谁敢在大人面前扯谎呢!”“既然如此,你把他领来就是了。”说完,便又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大臣领着一个人进来,狄翁听见脚步声,睁开眼睛一看,只见一个生得仪表堂堂的男子来到面前,他前额宽广,体格丰美。穿着很讲究,完全是雅典富家子弟的派头。狄翁眼睛一亮,没等说话便喜欢上了。狄翁微笑着说道:“贵客临门,一定有喜事呀!”柏拉图忙上前鞠躬说道:“不敢当,自从来到此地,就听人们赞扬阁下治国有方。今日一见,果然与众不同,真乃西西里百姓的福分呀!”狄翁闻听,感到由衷地爱听。心想.此人不但长得美,谈吐起来也表现出贵族风度,便越发产生了好感。接着,柏拉图便大谈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说得狄翁频频点头。
这位柏拉图约生于公元前428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与他老师不同之处是,他出身贵族世家,父母都是显贵的后裔。他在拜苏格拉底为师之前,曾经是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变成诡辩论的克拉底鲁的学生。他还研究过埃利亚派和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并和当时的许多著名智者有过来往。
年轻时,柏拉图就学过一些哲学,尤其对诗歌和悲剧感兴趣,但他的抱负却是在政治方面,总想有朝一日能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他的父亲也望子成龙,盼望恢复已经江河日下酌奴隶主贵族统治。在当时的社会上,要能在政治上高人一等,首先就要具备高超的辩论才能。所以,当苏格拉底的能言善辩出了名时,柏拉图的父亲便决定送儿子到苏格拉底那儿去学习。柏拉图从师学习,对苏格拉底那一套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心领神会。但苏格拉底的言论往往是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奴隶主贵族的道德说教。柏拉图经常在思考,怎样才能将这些观点上升为完整的世界观,用来对抗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的原子论。然后再把这种世界观运用到政治生活中去,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提供一套理论根据。
柏拉图一门心思想跟苏格拉底飞黄腾达。可是好景不长,雅典的政局发生了变化,贵族的统治被推翻,他的老师也一命呜呼了。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和其他一些学友逃离了雅典。柏拉图先后到过麦加拉、居勒尼、埃及。在埃及,柏拉图认真地考察了这里的国家制度。那时的埃及,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农业国家,掌握统治权的是为数不多的祭司贵族,整个社会划分为几个严格的等级。柏拉图是坚决反对原来雅典的民主制度的,他对埃及这种由少数贵族统治的等级制度很感兴趣,认为只要将这种等级制度加以改造一下,埃及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国家了。
柏拉图将这种想法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理想国》。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按照《理想国》的蓝图来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埃及,柏拉图没有什么门路可走,难于与统治者接触,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从政愿望。这时,他听说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便决定到那里去,希望在那里能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场所。
柏拉图虽然在办学,但他仍然时刻想着要恢复奴隶主贵族统治,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十多年过去了;西西里的君王长大了。在狄翁的推荐下,狄奥尼修派人来请他,柏拉图满怀信心地前往叙拉古,以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时机来到了。到了叙拉古,狄奥尼修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向他求教治国方略。柏拉图说:“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最高一级的是占人口少数的掌握统治权的黄族;第二个等级是为统治者服务和保卫国家的军人和武士;第三个等级是从事农工商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至于奴隶,只能像牲畜一样劳动,养活统治者,不属于人的范围,因此不能列人社会的等级之中。”
当狄奥尼修问他怎样从“理念世界”产生出现实世界时,柏拉图又搬出了神创世界的理论。他极力吹捧狄奥尼修是神用金子制造出来的,把狄奥尼修捧得满心欢喜。可是当他说君王应当是出色的哲学家时,狄奥尼修觉得不对味了。他想:柏拉图是公认的出色的哲学家,而他又说君王应该是哲学家,这是心中另有打算,认为我没有资格当君王了。于是,他不愿再和柏拉图谈下去了。后来,狄奥尼修在狄翁的强迫下曾先后两次派人请柏拉图,但都没有重用他,最后一次将他软禁起来。柏拉图托一些老朋友在狄奥尼修面前说情,狄奥尼修才同意放他离开叙拉古,但又强迫他乘坐一条斯巴达人的船。斯巴达长期与雅典为敌,此番听说柏科图是雅典人,就把他捆起来,拉到非洲的居勒尼奴隶市场上,准备卖掉。这位把奴隶说成不是人的柏拉图,没想到自己今朝竟落得如此下场。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恰在这时,柏拉图过去的一个熟人认出了他,立即出了一笔钱把他救出来,并让他搭别的船回到雅典。此后,柏拉图再也不敢冒险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了。晚年,他一直在自己办的校园里讲学。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哲学上提出“灵魂不灭说”,在政治上设计了“理想国”,对后世影响颇大。马克思在著述中曾多次提起他。
一个家庭、一个人、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思维思想的力量去统筹、去认知、去处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2400多年后的今天,《理想国》依然是图书界不朽之作的内在原因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