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讲无为老庄各不同
(2024-08-18 08:22:47)
标签:
散文 |
同样讲无为老庄各不同
《庄子·应帝王》里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经常在浑沌的地面上相会,浑沌对他们非常好。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说:“每个人都有七窍用来看,用来听,用来吃东西,只有浑沌没有,让我们来为他开凿七窍吧。”每天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庄子用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事物本来的样子,是命运所定,而命运所定的样子就是最好的样子。人们如果试图改变命运,以人为来对抗命运,即使出自好心,也会导致最坏的结果。这种道理道家讲得最充分,叫“无为”。
我们平常习惯于“老庄清净无为”之类的说法,庄子的无为是接着老子讲的。但庄子和老子的无为思想有所不同。
《老子》的无为从历史经验来,主要讲政治上怎样“无为而治”,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无不为”恰恰是最大的有为。
所以,《老子》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消极懒惰,更不是装呆,而是试图通过无为达到天下大治。
《老子》以“无为”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而压榨人民、役使人民,提醒社会成员之间也不能因自己的贪欲而你争我夺、损人利己,这样才能社会清净安宁。
“无为而治”作为治国原则在中国政治史上有过很大的影响。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新上台的统治者大多懂得采取宽松的政策。
比如汉高祖初入关,便“扫除烦苛”,废除秦朝暴政,与百姓约法三章;文、景二帝也能以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指导思想稍近于“无为”,其要旨在于不扰民。
但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政治上也有流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从阴谋权术的角度来改造《老子》无为思想。他说,统治者应该居于深宫之中,表面上清虚无为,实际上无所不为,臣下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韩非子看来,厉害的君主都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这叫“居阴为阳”,主张统治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老百姓感到莫测高深、不胜恐惧。中国传统政治人物大多人格卑下大概与韩非子的上述说法有关。
与《老子》主要讲政治上的无为不同,庄子主要讲人生上的无为。在上面所引的关于浑沌的寓言中,倏忽是很快的意思,暗指人为造作;浑沌是指混合不分的状态,暗喻自然无为。
寓言通过倏与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庄子形象地说,牛马生来就长了四只脚,这就叫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人为。庄子要人们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损害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
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认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
按照庄子的看法,道德、智慧、典章制度、财货、音乐、工艺等等构成人类文明生活内容的社会现象,都是对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破坏,都是对安宁的天下的扰乱。
因而,都是应当取缔的对象。庄子认为,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去除一切人为造作。
庄子的无为生当乱世,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认为,无为才无害,无为才能免害,螳臂当车的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
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同鸟兽一起游戏,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素朴的本性,没有任何智慧机巧。庄子还写到有虞氏之前的泰氏。泰氏睡觉时安闲舒缓,醒来时逍遥自适,把他叫做马也行,叫做牛也行,反正无所谓,所以他没有受到外物的牵累。
在庄子看来,如果放弃试图用人力去改变命运、改变自然的企图,那么就能摆脱一切负累。由无为带来精神上的怡然自得,以此为中介,就可以走向逍遥游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在庄子的“无为”论里面,我们看到能动的、社会的“人”完全被寂静的、自然的“天”所吞没,荀子曾经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
但也应该看到,在庄子的时代,文明所带来的快乐享受,只会被统治者占有,而创造文明所需要付出的艰苦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只能落在劳动者身上。庄子憎恶这种现象,所以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用无为理论对之作了批判。
而如果从更广阔的天人关系上看,现代社会人类以科学技术征服自然,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庄子的无为思想对我们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为我们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老子是通古今之变的一个人,他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了解事物怎样从生发到毁灭,怎样由弱而强、由强而弱。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忽然大笑或忽然大哭,他很淡定,好像万物可以皆备于我,如果能把这点表现出来,那就是老子。我喜欢画老子骑着牛出函谷关,我觉得这个场景非常富有诗意。
老子是农业社会的一个大思想家,在农业社会,牛的功劳非常大。如果要选国花,我们选牡丹;要选国兽的话,我们选牛。牛为我们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流尽了血汗。所以,老子骑在这样一个国兽上面,带着东方最妙的思想,是我创作它的一个心灵的感动。
而庄子呢,我经常画他在梦蝶。庄子梦蝶是他的《齐物论》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庄子为什么要写《齐物论》呢?他认为宇宙的万有都有同一性,所谓“齐一”。
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个大学者叫王夫之,他写了《庄子解》。在这本书里面,他讲,什么东西无所对,大和小、古和今、寿命长和寿命短、彭祖和殇子,都是人在非常短暂的生命中所看到的很小的一个领域,才有了这样的区别。如果在一个更大的领域里,就没有区别。他说,两个国家打仗,为什么讲蜗角蛮触之争,就像一个蜗牛的角,一个角是蛮国,一个角是触国,这里面千军万马在打仗,结果定下神来看,原来是只蜗牛。
古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以八千年为秋,应该算是寿命很长了,可是朝菌不知夕晦,对那些小虫子来说,它是一样的寿命,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认为的几十万年,对宇宙来讲是眨眼的工夫。
庄子的齐一说,就谈到了哲学上的一种观念,这在两千三百年前是非常不简单的,因此画他就不能画。我画老子有时候还微微地拧一点儿眉,有一些思考,画庄子就要完全把他放到自然里去。如果讲他们的两个区别,老子比较瘦一点儿,庄子注重心态,所以稍微胖一点儿。
在一些古籍里面,老子和庄子,除了一个是说理论者,一个是实践者,他们在这样一些故事上有关联。这两个人的关联就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他们相隔近两百年。当时庄子辨别东周列国的诸子百家的时候,不是像《汉书•艺文志》中儒、法、名、墨、道、阴阳、纵横、农家这样区别,而是以名字来分,其他的他都骂得一塌糊涂,唯一不骂的就是老子。他认为老子的学说是了不起的,他当时最信赖老子的学说。庄子关于道的学说,很多是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可是,庄子和老子的社会态度不一样,一个是无为而无不为,一个是彻底的无为。老子喜欢对宇宙本体进行思考,比如宇宙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庄子用一句话就将这个疑问说清楚了:“六合之外,圣人置而不论”。从语言上来讲,老子的语言高古,庄子的语言纵横恣肆。他们之间的关系、因缘和区别大体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