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掩卷而思黑格尔为什么读不懂《论语》

(2024-03-26 09:45:58)
标签:

散文

掩卷而思 黑格尔为什么读不懂《论语》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以及《论语》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黑格尔还说:“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黑格尔最后竟然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孔子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情。”

作为中国人,这话听着肯定很刺耳,但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论语》中绝大多数的章句,如果仅仅按照字面直接翻译过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所以,黑格尔会认为从这里面“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把这句话用更直白,更世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反对孔子的人们常说的,没什么用。

但是这种观点的出现,其实是因为没弄明白《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进而也就不可能弄明白应当怎样学《论语》,才能从中受益。胆是,对黑格尔来说,问题可能恰恰是因为他看到的仅仅是翻译本,而不是《论语》的原文。

事实上,我们只要借用《论语》中记录的一件小事,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句话很有意思,是说孔子遭到了学生们的怀疑。学生们觉得这个老师,对自己可能还有所保留,没有把所有的学问都教给他们。

事实上,我们通过《论语》中其他的章句,可以发现这种怀疑确实是有的。因为有的学生就直接跑去问孔子的儿子说,子亦有异闻乎?你爸爸是不是在背后给你开什么小灶了。

所以,孔子只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他的这个解释,意义就深刻了。“二三子”就是同学们的意思。孔子说,同学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匿吗?我对诸位,没有什么隐匿呀!我哪一行为不是和诸位在一起?那就是我了呀。

通常我们说一个老师有所隐瞒,是在说他没有把知识讲清楚。但是孔子却答了一句,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以在行为上没有任何隐瞒作答。什么意思?

对此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解读道:“此处孔子特地提出一行字,可谓深切之教矣。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这句话虽然长了点,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两个:

儒家或者说孔子的教育方法,是重在身教,而不重言教。

为什么要重身教而不重言教呢?是因为儒家要教给人的,不过就是如何做到“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而已,而这个东西,“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

说白了,儒家是教人如何把“人”这份工作好,如何把“人”这个角色扮演好,如何去通过完成自己当然的那份,关于仁爱的职责的。

这里面,要是从学问的角度去看,则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哲学命题;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则又不过做人做事而已。

只不过,一方面学问不是目的,实践应用才是目的;另一方面,不通过深刻的学习,那么就无法感知到天命,就无法建立信仰,那么行为就不会持久而稳定。所以,这种学问应当是以老师的身教进入,以学生的思考展开的。

而《论语》这部书,其可贵之处则正是在于,它仅仅是记录了不同的人的言行,并没有阐述什么逻辑严密的哲学思想。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屏蔽言语对读者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将当时的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展现在了后人的面前。使我们在翻开它的时候,也有一种仿佛身临其境,和一群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人一道,围坐在一位智者的身边,从他的言行中,去体会人生的笃实光辉之道。

然后,再通过拓展的学习和深刻思考,来构建与强化于此的信仰。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论语》就是一部以文字行身教的书。因此,如果读《论语》而不去思考说话的那个人的思想,也就是不去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永远都不会真正学到《论语》的精髓。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