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族规”
(2023-09-08 07:54:44)
标签:
散文 |
华夏民族的“族规”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延绵至今,而且保持了华夏民族血统的相对稳定和纯正。华夏民族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先辈们历经千辛万苦也顽强地繁衍生存了下来,靠的就是代代相传的华夏“族规”。
成事之规:不屈奋斗,命由己造。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陈胜起事时说:“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思是壮士当为建功立业而死,不可窝窝囊囊死去,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这句话之所以传颂千古,是因为背后承载的是一种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豪迈气概,是一种对命运不公的不满和对抗。
与其他文明把宗教及神鬼崇拜作为维系社会纽带的做法不同,我们华夏祖先恪守“自我奋斗”为社会发展及个人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中国人始终坚信,美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来创造。
当所有中原大国之君都沉溺太平时,是秦王嬴政“内修守战之具,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西域偏僻之弹丸小邦,一夜之间崛起为问鼎中原之万乘大国。终以日,金戈所向,万国俯首,自强的秦人实现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七代帝王梦。
当所有江东文臣们抱头鼠窜,纷纷请降时,是周瑜一语定乾坤,西联刘备,北拒曹操。献连环,施苦肉,使反间,用诈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秋神话。尽人事,听天命;不成功,便成仁;不能建功立业,也要争个无悔!华夏文明能屹立数千年,凭的就是这股劲儿。
这就是为什么《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成为华夏精神的一大代言。
为人之规:做真君子,达济天下。
君子,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理想人格,是修养深厚、品格高尚的象征。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的君子,都会近乎严苛地要求自己,以求“心底无私天地宽”;但是不会苛求他人,总是宽容厚道。
《中庸》有言:“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自己先端正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先把精力放在要求别人上面,这样就不会产生怨恨。“正己”是指一个人有很强的反省能力,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对内自我修炼;“不求于人”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没有控制欲,对外不去苛责。君子凡事都要求自己先做好,以身作则,那自然能够感化他人,而且人家心服口服,不会有怨言。正己,才能化人;仁者,才能爱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爱人,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德和社会状态,所主张的爱的方式。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彼此互相猜疑、提防、践踏,最后自己的利益蛋糕就只能剩下眼前的一块并越来越小,还要担心被别人抢去,想多吃就只能抢别人的。长此以往,只能是多败俱伤,谁也落不着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善其身”与“天下”就是华夏人的为人根基。
处世之规:遵规守则,有尺有度。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无状之状”的自然。其意思是,人法则于地,地法则于天,天法则于规则,规则法则于自然。天地之间尚且有规法,何况人间。规矩和法则本身没有错,只是有大与小、合理与否之分。天地万物因为规法而井然有序,人世间也要靠规矩才能有条不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人在社会立足,总有规矩要遵守。上学有作息制度,上班有劳动纪律,开车有交通规则,排队有先来后到…社会是如此,人的自身管理和人生轨迹也同样如此。
饮食作息要有规律,身体才能健康;心中抱着原则底线,做人做事才不会随波逐流、不择手段、没有下限。综合起来,人生路才能走得长、走得稳、走得远。
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则要有尺有度。
距离之间有把尺,交往行事要有度。既别冷漠疏远,也别过于亲密;既不能无原则的帮忙,也不能冷淡漠视。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如果一直感情升温,一定会退温的,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人和人的感情,清淡如水就好,这样的关系,能够维持的久。如果一直形影不离,不断升温,那么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恐怕不会太长了。淡淡相交,浅浅欢喜,聊得来,说得开,不掩饰,不累心,这是人与人相处最好的状态。
中国馆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
中国国家馆通过城市发展的演绎展示,使人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品行的要求,概括了中国文化中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关系的认识。其中“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蓬勃、顽强的一面,“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宽容、乐观的一面。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分不开的。
“师法自然”源自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源自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处事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辩证处理方法。其中“师法自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客观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而不是“同”,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善于学习、交流、融合,要保持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来看,这四个“智慧”不是同一个层面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偏重于对“人”本体的要求,是内省的、世界观层面的,“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偏重于对人行为的要求,是外化的,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时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