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势利古犹今
(2023-09-07 07:57:13)
标签:
散文 |
人情势利古犹今
“人情势利古犹今”。意思是:从古到今官场上都是讲人情势力,但是又有谁知道英雄的出身贫寒?怎样才能有张飞这样性情直爽的人,将天下的负心人全都杀尽。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张飞要去杀董卓时的一段话。
董卓在剿杀黄巾军大帅张角时却反被张角追杀,穷途末路之际,被刘备、关羽、张飞救得。但当董卓得知他们三人都是无官之身、平民百姓时,竟流露出轻蔑、不屑一顾的神态,丝毫没有感恩之情。
张飞顿时怒从心头起:“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理!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于是要杀董卓,以解心头之恨。这正如小说里写的。“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古往今来的人都是看重势利,在英雄置身草莽的时候有谁能发现?重读三国。中学读过,工作后读过,现在再读过,心境不同对内容理解也有所改变。中学时看三国为桃园结义感慨,工作后欣赏诸葛亮的睿智,现在的我更崇拜的是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思想的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看待同一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崇拜英雄、景仰英雄,把自己的梦寄托在这些英雄身上,让英雄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
自古至今,人情势利眼,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三国时期魏国人刘劭解释英雄的含意是“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意思是说英雄应该是人物中突出的佼佼者,是杰出分子,有凝聚力,有领导力。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也说了关于英雄的标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也就是说英雄要有远大志向,要有非凡的智慧,能够洞察天机,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势。
乱世出英雄,大多英雄都是在动荡不安、兵荒马乱时代背景下生产的。这个时代急需要有才干、有报负的人来平息祸乱、治理国家。而那些胸怀大志、不甘屈服的能人正可乘此时机大显身手、斩露头角。偶然加必然,也就铸就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仁、仪、礼、智、信”,五常,其中“礼”又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最重要的一项。古人又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要懂得人情世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礼”。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属于社会知识的范畴。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个人缓和与其他人之间的紧张度,也比较容易让其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适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