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天坛那天圆地方的世界

(2023-07-29 08:00:04)
标签:

散文

走进天坛那天圆地方的世界

 

天坛的格局以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为主,在中轴线上面南背北逐次排开。踏着中轴线的神道步步走进这天圆地方的世界,天坛的每一处无不暗含着哲理底蕴,走上圜丘坛许多人都在天心石上说话,以展示自己的声音大小,是否能与天直接对话,我缓缓绕过天心石时,却发现周边的熏香炉上有若干长条状,仔细一看是伏羲八卦。不尽崇畏油然而生,就这样一个熏香的铜炉上面也设计着八卦的镂空,既能起到熏香的效果,又能达到文化的效能。

关于天坛的文化在天坛中的建筑介绍、礼仪展览中都会有所明示,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坛以及天坛文化的展示在最初也曾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也曾有过一番人头落地的杀戮。让天坛事实回到那久远的时代吧,只有回到那久远的时代,我们站立在回音壁前才能听到那五百年前的回响,站在这古老的方砖上,我们才无愧于这智慧的建筑和那史书上的文字。

从正门进入,广阔的绿色草坪、高大的古柏就展现在面前。由长廊向东走,就看见祈年殿。在书册图片影视上早已熟悉的面貌,如今越来越近地映入眼球,一个真实的立体蓝琉璃瓦攒尖顶、三重檐圆形建筑,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上,左有配殿,四周有围墙。

天坛中最重要的建筑便是祈年殿。祈年殿原名大享殿,顶部覆盖着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瓦。分别代表天,地,万物。清乾隆年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色琉璃瓦,更名为“祈年殿”。后经过数次的整修,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模样。

祈年殿所需木材大多产自四川深山中的名贵杉木和金丝楠木。因木材偏远,巨大沉重,人力很难运输。所以借助水的浮力运送到北京。有时需要耗时五六年的时间。

木匠将木料加工出凸起(榫)或凹槽(卯),用来做竖着的柱子与横着的额枋。古人建房很少用钉子,运用智慧创造出了榫卯结构——就是把构建上凹下去的部分和凸起来的部分插接在一起。让不同的构建紧紧链接就像我们拼插的“乐高”一样。即使不用钉子也能建起又大又结实的房屋。

祈年殿的顶结构复杂,重量大,单考柱子很难支撑。工匠们建造时又用了叫作斗拱的结构,由互相咬合的木块拼接而成,像倒立的金字塔,增加了柱子与房顶的接触面,将房顶的重量分散在额枋与柱子上。使祈年殿更加稳固也起到装饰的作用。

祈年殿作为祭天的神圣建筑,天花板被装饰得美轮美奂,呈穹窿状的装饰在古代被称为“藻井”。藻井正中间叫做顶心,祈年殿的顶心是龙凤木雕。

抬头仰视这古代仅存的明堂式圆坛,38米多高宝顶鎏金直上蓝天。乾隆十六年在原祈谷坛上重建,以后多次修缮扩建。自幼生长于农村,半生务农,对这个孟春祈谷建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抚摸着它的墙体转了三圈。28根金丝楠木柱环转排列稳固支撑。中间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象征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加起来24根象征24节气。

这种设计就寓意着天时气候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将它固化崇拜祭祀祈求,便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千多年前就从民间开始的祭祀天地敬神祈祷活动,自然与以农立国的国家政权产生联系,逐渐演变成属于“天子”的专权,定为国家“大典”,规模超过宗庙祭祀。由于农事生产的基础和根本是土地,就将天坛设计为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又在北方建了地坛,东西建日月坛。天坛内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

踏着这过去皇帝才能走的丹陛桥一直向南走,脚下感到绵软舒适。到回音壁外,在茶水滩上买了一瓶绿茶,边饮边与女掌柜了解一些天坛故事。她说圆形围墙里是“天库”。我们进去先喊一声“你好”,也没多大的回音。也许那反射声波的墙体老了或添加的建筑影响了圆周的精确度。转身上台阶,是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木拱结构皇穹宇、造型严谨精致庄重,蓝瓦金顶。环转16根顶有溜金斗拱的金柱支撑。殿内青绿基调的金龙天花藻井,中心大金团龙图案美观大气,不愧为古代杰作。

主殿两侧东西配房都是歇山顶,蓝琉璃瓦面,伸出台阶,饰旋子彩画。东殿供大明(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西殿供夜明(月)神、云雨风雷诸神位。这种设置,囊括宇宙自然是皇帝“天子”驾御欲的体现,也包涵敬畏之意。

老百姓则如《击壤歌》中唱的“帝力何有于我哉。”不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上下都希望的,上可顺利征收赋税粮草,下则略有温饱。这就是天坛重农耕供有关诸神的原因。此时仿佛听到神乐署祭祀礼乐,呼应着我的土地自然情结,引我们向南到圜丘。

每年冬至在这个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民间称“祭天台”。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石阶,各层面石各石栏数量,都以“九”和“九”的倍数组成,寓“九重天”至高无上之意。这里加上祈年殿,是天坛的完整版意义。我绕三层坛转一圈,最后在“天心石”站定拍照。北望重楼阁门,遥思遐想,有几人真正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坛的之所以成为“祭天的坛”则是源于在明嘉靖年间的礼制改革,这场改革史学界称之为“更定祀典”,这其实就是嘉靖初年的“大议礼之争”的延续,在“继嗣”和“继统”的问题上,嘉靖皇帝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孝子应该有的据理力争,作为一个皇帝应该有的乾纲独断,在礼法与仁孝之间,十五岁的朱厚熜做出了一个“人”的决断和抗争。

在中国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中,君臣官吏都在维护着这种制度,维护这种制度其实就是维护自身的利益,当然,不可避免的也有人真的是为了“正统”的更加纯正。嘉靖皇帝并非上一任正德皇帝的子嗣,这种采用了“兄终弟及”的承统,却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揭开了礼制改革的序幕,嘉靖皇帝本是正德皇帝叔叔兴献王的儿子,正德皇帝是嘉靖皇帝的堂兄,兄弟之间的皇位相传不同于父子之间的皇位延续,朱厚熜并不是以皇太子身份登基,所以在这个即将承续大统的皇上入宫之前就开始了他的抗争。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在临崩之时下诏:“朕绍承祖宗丕业,十有六年。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接着各方大臣就迎接朱厚熜进京即位,礼部员外郎杨应魁上礼仪状,请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

这是皇太子待遇,而朱厚熜并非皇太子,是藩王承继大统。当朱厚熜的车驾行走在北京良乡时,接到了杨应魁的礼仪状,这位兴献王世子心中大为不悦,对身边的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此状云何?”对啊,我来是承继皇统的,不是来做皇太子的,这礼仪状上写的什么,完全不是皇帝的礼遇嘛。这位少年天子将礼仪状驳回,就是这一个小小的状子轻轻地驳回,就展开了君臣之间的争执焦点。

这里不得不说一位当朝重臣杨廷和,这位杨廷和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杨慎的父亲,这是在正德年间的老臣,在正德皇帝晏驾,嘉靖皇帝来京的这段时间中,他权倾朝野,堪称首辅。兴献王世子到京师,这位大学士杨大人仍然坚持礼仪状的规矩,这朱厚熜不干了,不按皇帝礼仪接待我,我就不进京师了。

杨廷和多年的权威遭到了挑战,虽然是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但是他毕竟是即将承续皇统的天子,不日,这三千里江山就是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的了,江山姓朱,而不姓杨。杨廷和毕竟是老谋深算,他将自己的想法禀于太后,太后当然应允啦。朝廷群臣皆出郊恭迎,上笺劝进。这位少年藩王就在御行殿受笺,由大明门直入文华殿,先遣百官告祭宗庙社稷,再拜谒武宗正德皇帝几筵,又朝见皇太后。午牌将近,御奉天殿,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嘉靖元年,大赦天下,这就是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从来不承认是“继嗣”,他自认为是“继统”,当然与这位皇帝观点相附的还有一帮臣僚,以张璁为最。在接下来的关于对待嘉靖皇帝的生父、生母及正德皇帝、弘治皇帝礼遇的争辩中,就形成了杨廷和与张璁两派的对立争执。既然是“继统”,那就说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那之前的皇帝直系就算是真正的“绝嗣”了。

嘉靖皇帝当然以自己为正统,使自己的父母享受帝后的待遇,在不断的争执廷议中,任何的礼法权利在皇权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文明也是胜利者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改革逼近中使文化不断地前进,正是在不断地挑战权威中文化得到不断的创新,无论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历史的结果是已然的,过程的艰辛只有当事者才只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终于,在嘉靖七年秋七月,嘉靖皇帝再一次冲破了祖宗法度,追生父皇考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加生母圣母为章圣慈仁皇太后。嘉靖皇帝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他已经让自己的父母荣耀的登上了帝后的宝座,如果兴献王在世的话,他对这位自幼诗礼之教的儿子应该有所嘉许。

可是,这位二十二岁的皇帝,并不满足于现状,年轻的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还想让自己的皇考,从来没有登上皇位的“献皇帝”入主太庙,太庙中只能有七位皇祖皇宗,按照宗法制,与自己最疏远的皇宗应该佻出,供奉于太庙后的佻庙中。这位青年皇帝以采用严嵩的请奏,圣谕因“太宗靖难,功与开创同,当称祖以别之。 ”终于在嘉靖十七年奉明太宗为明成祖,万世不挑之祖,与太祖朱元璋同奉太庙,这样太庙中就多出来了一个位子,嘉靖皇帝就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配享太庙。

嘉靖皇帝在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礼法制度处理的很是精妙,虽是古礼有之,但是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大臣们的集体请奏,而是皇帝的一厢情愿,大臣们两相对峙,终于,还是嘉靖皇帝胜利了。礼制的改革是嘉靖皇帝出于私心的结果,这种私心应该就是人的本心,这种本心才是人之为人的那一点点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这最宝贵的东西使前期的嘉靖在礼制上的作为深深地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礼制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