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中庸讲人道老子阴阳讲天道

(2023-04-20 08:23:45)
标签:

文学/原创

孔子中庸 讲人道 老子阴阳 讲天道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们也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无法脱离道而存在。许多人参悟一世,或许只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而我们,却可在诸子百家的典籍里,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处高,处低,居安,局危,孔子都能告诉你,怎样真正为人。

老子:处世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在庄子的逍遥里,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习之道。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韬略之道。

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孙子兵法十三篇,感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法则。

管子:教练之道。

管子重视和提倡民众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并把教育、育人作为国家存亡战略的“百年大计”,加以倡导和施行。教练不是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便是管子教练之道的最佳体现。

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跟韩非子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掌握攻城略地、运筹帷幄的法门。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统驭之道,“法”、“术”、“势”缺一不可。

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一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人若只懂得效法天,自立自强,却不知道修德修身,很容易走上邪途;而如果只懂得厚道宽容而不自立自强,又会导致开拓能力不足。

《周易》中多次提倡的“进德修业”,其实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就是在内要立德,并不断修德、进德,在外则自强自立,懂得变通之道,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儒家讲德。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孔子曾说“过犹不及”,意思是一件事情做过头了,等于没做到,弄不好还会更糟糕。那怎样才对?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以直报怨”。有人曾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反问:何以报德?意思是说:你拿恩德回报仇怨,那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呢?如果你也依然“以德报德”,那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报,这样还公平吗?显然不公平。当然,以德报怨和以德报德,未必矛盾。但这种道德高标准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调了,唱高调的结果就是造就伪君子。既然做不到以德报怨,也不能提倡以怨报怨,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就是你认为应该怎么回报,就怎么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以德报怨,也可能是以怨报怨,还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干脆不报。这样大家就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庸,就是不唱高调,那“以德报怨”是谁的主张?

老子不唱高调,他唱的是反调,这在《道德经》一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说弱肉强食,他说弱者生存;都说应该阳刚,他说不如阴柔;都说男尊女卑,他说女人更有优势;都说与时俱进,他说最好退回原始。正话反着说,在老子那里就叫“正言若反”。因为反话看似有悖常理,却其实顺乎天道,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唱反调是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讲以怨报怨(这是正调),也不能讲以怨报德(不是正道),只能讲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报的是怨,得的是德。这就是天道。

正因为天道远,人道近,所以老子讲以德报怨,而孔子讲以直报怨。由此可见,孔子说中庸,是讲的人道;老子唱反调,讲的是天道。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小编觉得,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

老子回答说: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如水滴石穿。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道:“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着说:“孺子可教啊!千万记住,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它能洗涤肮脏污秽,能使崎岖的地势趋于平缓,这就是水的能力。它用浮力载物,用清面照人,用坚毅的恒心克服障碍,这就是水的长处。它日夜而人、贤人和聪明的人都善于选择时机,能随机应变、顺天应时,就像皓皓明月,静观世事沧桑。你现在去,应该戒骄戒躁。要不然,你人还没到,名声就已经传来,身体还未动,声势已经先行,张张扬扬,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这样,谁还敢用你呢?”孔子听后恍然大悟。

第二次会面说:顺应自然。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

老子说“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人生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之理。人的生、死、荣、 辱,都应遵循自然之道。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第三次会面说:体悟大道。

两人第三次会面是在很多年后了,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这次,主要探讨的是何谓天道。对此,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一个人仅仅希望能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而不去用心体会,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授他。”听罢,孔子羞愧不已。

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样。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总是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这就是道啊。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令孔子羞愧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富乐浙溪书院
后一篇:感叹流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